【#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高校,第二课堂,其他论文文档]关于高校第二课堂课程建设的探索与思考》,欢迎阅读!
关于高校第二课堂课程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
[论文摘要]文章针对目前高校第二课堂课程设置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持、课程内容随意化、课程指导表层化、课程评价主观化的现状,按照“以学生为本”、创新和统筹兼顾的原则,提出应围绕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动态的课程设置体系、以活动为载体建立“学生主体性”互动式的课程实施模式,以评价与调控为主导建立科学的课程质量监控体系,引入竞争机制以分层管理的原则加强课程的队伍建设的途径,加强第二课堂课程建设。 [论文关键词]高校 第二课堂 课程建设
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已经成为高校育人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第二课堂可以促进学生消化第一课堂的知识,提高素质和能力,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重视第二课堂在育人体系中的作用,但第二课堂活动仅仅有课程化的理念显然是不够的,加强第二课堂课程建设成为课程化的核心内容。 一、高校第二课堂课程建设的现状
1.课程设置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持。高校第二课堂因其特有的作用和地位被传统划归为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与学校的教学中心割裂,被学校育人系统边缘化。长期以来,高校第二课堂活动仅仅以德育学科为理论基础,虽然德育学科科学理论在不断地丰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第二课堂在“纯粹”的德育面孔下存在影响力弱、时效性差、投入多产出少等问题,这造成第二课堂定位不准确,没有与第一课堂有效衔接。 2.课程内容随意化。课程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和建构人格的重要教育中介,目前的第二课堂在课程化的背景下进行建设,要求课程内容与各类活动相结合,学生必须参与到第二课堂活动中。这让广大师生形成了一个误区,即活动越多课程建设就越好,学校、院系、班级、社团、个人都在绞尽脑汁地设计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产生了大量与课程人才培养目标不相吻合、质量低下的活动,降低了学生对第二课堂活动的参与积极性。 3.课程指导表层化。第二课堂通过长期的建设和发展,其内容、功能和效果有较大改进和完善,学生逐渐在第二课堂活动的策划、组织和实施过程中担当主角,主体地位有所突出,但仍然缺乏有效的指导,第二课堂往往停留在自娱自乐的层面。第二课堂的德育地位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变,政工队伍长期单打独斗,忽略了专任教师这支教书育人队伍的主力军。 4.课程评价主观化。目前的第二课堂课程化实施过程中虎头蛇尾的现象较为突出,在课程的策划、实施过程中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尽量保证课程的顺利实施,但大多数情况下课程以活动为载体,活动的结束标志着课程完成,往往仅凭着个人感觉或者媒体报道对课程有一个感性的评价,至于课程的影响范围和力度,对学生个体素质能力提高的程度等方面完全忽略,对课程的评价缺乏合理科学的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 二、高校第二课堂课程建设的原则
1.“以学生为本”原则。第二课堂课程建设要在活动过程中和学生对教育的选择上,包括实践内容、活动方式和形式等,尽可能张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体现学生自主、自由、自觉地接受教育的目的。特别是在课程的设置和课程内容选择方面,注重使每个学生能充分提高资质和才情,培养健康个性和创新精神。
2.创新性原则。第二课堂课程建设是按照课程的理念对第二课堂进行设计,必须在课程建设中注重理论与方法创新,课程建设理论与体制创新,尊重指导教师的首创精神,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第二课堂课程建设发展新观念,使科学的课程体系与规范的活动内容、灵活的活动方法和手段相统一。
3.统筹兼顾原则。在第二课堂课程建设中,既要突出特殊,又要兼顾一般,处理好综合类课程和专业类课程、重点课程和一般课程、必修类课程和选修类课程之间的关系。注重综合类课程普及性的同时要强化专业类课程的创新性和实践性,使重点课程品牌活动带动一般课程发展。要善于分析,发现基础不太好,但具有发展潜力并符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课程。合理布局必修和选修课程,满足学生共性和个性发展的需要。 三、高校第二课堂课程建设的途径
1.围绕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动态的课程设置体系。第二课堂课程的多元化、综合化必然要求高校要将第一课堂中的静态、线形的课程转变为开放的、动态的课程,加强跨专业跨学科的合作,制定松散的课程结构,使学生以辐射型的求知方式最大限度地获取有用知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高校应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因此,高校在第二课堂课程设置中,应开设“社会实践”“心理健康咨询”“职业生涯规划”等多样化的课程。高校要围绕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创新精神,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个性发展设置与学生专业学习紧密相关的第二课堂专业类课程,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这部分课程的设置必须与第一课堂的专业相结合,围绕学科前沿领域开设对应的实践平台,促进学生自主创新兴趣和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大胆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发明创造和社会调查等活动。 2.以活动为载体建立“学生主体性”互动式的课程实施模式。第二课堂课程实施过程是所有参与者共同开发和创造、共同构建的过程,要求教师要指导第二课堂活动的策划、培训、实施和评价的全过程,将第一课堂的传统权威教学转变成共同探索新知的合作者,真正实现学生主体性的回归。课程实施过程中要以“活动”为主,在活动中学会知识、培养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设计活动方案、创造性开展活动,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并参与其中,用科学的实验、规范的实践去推理论证第一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在实践过程中学生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也能尝试到失败的滋味,激发内在的创新意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作为指导者、合作者与学生平等真诚地交往,在活动中“教师的身份持续发生变化,时而作为一个教师,时而成为一个与学生一样聆听教诲的求知者,学生也是如此,他们共同对求知过程负责”。
3.以评价与调控为主导建立科学的课程质量监控体系。第二课堂时间的零散和地点的分散成为教学规范管理的最大障碍,课程类别的多样化使课程缺乏质量标准和科学的教学质量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4Pf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