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自律精神

2022-10-17 14:37:2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如何培养自律精神》,欢迎阅读!
自律,培养,精神,如何
培养学生的自律精神是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 马克思说:“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宗教的基础则是人类精神的他律。”[④]这句名言明白地告诉我们,在学校培育具有自律精神的新人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然而对这样的重要任务却往往为许多人所忽视。我国学校的道德教育,主要是他律在起作用,自律精神不能说没有,但是太少了,从德育目标、内容到方法总是带有程度不同的必须服从的强制性。德育政治化的色彩十分浓厚,学校德育目标是从国家的政治目的出发而制定,甚至可以说,某个时期国家的政治目的代替了学校的德育目标。学校在实施德育目标以及执行国家所颁布的一系列管理学生的规章和条例时往往使用行政命令的手段,而衡量和评估学生的思想品德,又往往以是否接受并服从这些规定为主要标准。在德育方法方面,我国学校通常采用的有说服、榜样、实际锻炼、指导修养、品德评价等,尽管这些方法本身没有强制性,但使用者由于要完成规定的任务以及受传统教育念的束缚,在实施过程中往往出现不同程度的必须服从的强制性。比如“说服”被公认为德育的基本方法,如果能真正做到摆事实、讲道理、循循善诱,通过双向交流让学生有反说服和选择的余地,这样的说理教育是无可厚非的。但问题是,使用者往往在说服前就定下框框,必须达到“我说你服”的目的;而且使用者往往以教育者的权威出现,使学生望而生畏,不服也要服。这种教育从形式上看是说服,实质上是一种强制服从,带有明显的他律特征。这样的道德教育就把学生引向“唯上唯书”的王国,只能把他们培养成“服从”型的人,不可能培养成有自律精神的“创造型”人才。当前处在新科技革命时代,我国又处在改革开放发市场经济新的历史时期,大力培养各种掌握先进科学技术而又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是当务之急,它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命运问题。下面仅从道德教育的视角谈如何塑造学生的自律精神的问题。

(一)提高道德认知水平。道德认知是指对道德规范系统的认识,对道德范畴、原则、规范的价值和需要的理解,以及对人们的行为能根据社会道德的要求作出判断和评价。道德认知是道德内化和道德行为的先导,起着理性指导作用,它是促使道德信念形成的认识基础,是自律道德的导向性机制。一个道德认知水平低的人不可能自发地产生自律行为。现代心理学派行为主义提倡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的行为是从对榜样的模仿学习中得来的。这种理论有其合理的一面,即强调环境的影响作用。但行为的模仿往往是表面的、外在的,不一定出自主体的内心认识和需要,儿童往往盲目地模仿,不知其所以然,即使对一些良好的榜样行为,因缺乏认识也不可能内化为自律行为。在学校教育工作中,有些班主任和教师经常给学生强制灌输一些道德理论和行为规范他们不重视学生的理解和接受程度,更不注意反馈信息使学生对理论规范的认识始终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水平上,这样,正确的理论规范也就难以内化为学生的自律行为。过去长期以来,全国持续开展学习先进榜样的活动,无疑已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也不可否认,学习过程中有些地方和单位出现走过场或搞形式主义的偏向,致使效果不佳。根本原因就在于对榜样的思想言行缺乏相应的理性阐明,使学习者只停留在口头上或随大流的行动上,未能深入他们的心灵、动他们的思想和真正成为指导行为的指南。因此,培养学生的自律精神首先应提高他们的道德认知水平,这是自律道德的基础。

(二)培养自我教育能力。自我教育,顾名思义,就是自己教育自己,即受教育者把自己作为一个受教育的客体,有目的、有意识地对自己的思想、德、行为进行转化和调控。从这个意义上说,自我教育实质上是自我认识、自我


约束、自我践履、自我管理的过程,也就是自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力,是使他们能够自律的重要保证。“培养学生评价自己行为举止的愿望和能力,这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但又是实施自我教育的必要措施。”[⑤]自我教育的基本能力是由独立分析能力、自我评价和自我改正能力、自我控制和自我监督能力所构成。现对各种基本能力的培养作点分析。 1.独立分析与判断能力的培养。应当培养学生能够在政治生活和道德生活中识别真、善、美与假、恶、丑,能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器,批判形形色色封建的和资产阶级的思潮,以及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格格不入的各种歪风邪气。虽然当代学生大多数人的思想品德本质上是好的,然而也有的人面对着复杂的社会问题和西方社会学说大量涌入的影响,往往分不清是非善恶,为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思想和生活方式所俘虏,有些人宣扬资产阶级的自由与民主,否定马克思主义,主张“全盘西化”,少数人甚至腐化堕落,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能力是学校德育不容忽视的任务之一。分析能力与判断能力密不可分,社会政治道德现象作了分析,自然会引出一定的判断,判断是否正确,取决于独立分析的水平。当前,某些教育者采用注入式的手段,学生学习治、道德理论习惯于死记硬背,不联系社会实际,不接触思想,这不仅不能提高独立分析和判断能力,相反压制了他们的积极性,在行为上具有明显的“外部定向”特征,处于他律状况。要改变这种现象,必须认真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和启发性原则,逐步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和判断能力,才会使他们的道德水平由他律向自律发展。

2.自我评价和自我改正能力的培养。一个人要自律,必须正确认识自己。“人贵有自知之明”,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是不容易的。就一般青少年学生来说,他们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正的能力尚差,往往不能正确解剖自己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表现为自我认识偏高,这是因为他们的世界观正在形成过程中,思想方法比较片面,而且有一颗好胜心,总以为自己的言行是对的,如果别人没有充足的理由和事实说服他们,就不会轻易改变自我正确的观念。另有些学生是出于无知而陷入盲目,那就更需要从提高道德认识入手,培养自我评价和自我改正的能力。

3.自我控制和自我监督能力的培养。一个人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自我控制和自我监督,行为不越轨,才是真正有道德的人。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独自一人时不做坏事、丑事,没有庸俗表现的人,才是真正的人。[⑥]青少年学生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监督能力也较差,在公开场合中因有老师和同学的监督尚能克制自己,惟个人独处时,往往不能自控,有些人因而干出蠢事和坏事。因此,培养学生的自控和自监能力是进行自我教育和发展自律道德的重要一环。 (三)加强道德行为训练。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支配与调节下所表现的行动。它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因为一个人的品德如何,不是停留在口头上,主要看他的实际行动。孔子认为,“行”比“言”更可靠,他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⑦]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对美德形成的问题十分重视社会实践和行为训练,他说:“我们做公正的事情,才能成为公正的人;进行节制,才能成为节制的人;有勇敢的表现,才能成为勇敢的人。”[⑧]笛卡尔认为,为了要判明人们的真正见解是怎样的,与其听其言,不如观其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特别强调道德的实践性,这是众所周知的。培养学生的自律精神,从行为上加强训练有两方面重要意义:一是在行为训练中检验学生的自律水平,促使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30qx.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