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学前教育史考试复习》,欢迎阅读!

1、除了生活和劳动教育外,原始社会对儿童的共育内容还包括思想教育,主要是道德教育和宗教教育。 2、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特点:①对儿童实施社会共育;②原始群落的老人是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主要承担着;③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与儿童日后将要进行的生产、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④原始社会的教育方法主要是观察模仿、口传身授,在实际活动中进行教育。
3、保傅教育制度:朝廷内设有专门的师、保、傅官以对君主、太子进行教育的制度。 4、三公:太保、太傅、太师 三少:少师、少傅、少保 三母:子师、慈母、保母
5、乳保教育制度:在后宫中挑选女子担任乳母、保母等,以承担保育,教导太子、世子事务的制度。 6、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并实施胎教的国家。 第二章
1、封建社会家庭教育的目的:①为培养统治人才服务;②齐家治国的基础;③光耀门楣
齐家治国是政治家为古代学前家庭教育指定的终极目标,光耀门楣则是普通家庭实施学前教育的实质动机与最切近实际的目的。
2、学前家庭教育的内容:①儿童生活常规的教育与培养(自身举止、与长辈的关系、养成卫生习惯);②初步的道德教育(孝悌、崇俭、诚信、为善);③文化知识教育;④幼儿身体保健教育。 3、三百千:宋代王应麟的《三字经》、《百家姓》、南朝周兴嗣的《千字文》。 4、外象内感:孙思邈《千金方》中提出的胎教作用的一个基本理论。“外象”指外界客观事物的影响,“内感”指母体内的胎儿对母体外部客观事物的感应。“外象内感”是说孕妇所接触的外界物象会直接感应到体内胎儿。
5、古代胎教的经验和局限:①注重外部环境对胎儿的影响;②注重母体的精神因素对胎儿的影响;③注重孕妇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④注重胎教和母教的结合
6、封建时期学前教育的特点:①打破了过去奴隶主贵族垄断学前教育的局面,使学前教育成为普通平民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②学前教育的内容大为丰富,涵盖了德智体诸方面,并出现了许多专为幼儿编写的用于思想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等方面的教材;③对幼儿的潜能进行了最大限度的挖掘,学前教育内容的难度与广度均有较大的增加;④学前教育的实施具有功利主义色彩,在实施过程中,总体上是重教轻养;⑤儒家思想规范指导着学前教育的实施。 第三章
1、贾谊的早期教育理论:早谕教、选左右、重儒术
2、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科书《颜氏家训》。
3、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固须早教、威严有慈、均爱勿偏、应世经务、重视风化陶染 第四章
1、在《奏定学堂章程》中,为学前教育专门制定了《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这是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的第一个法规。
2、蒙养院附设在育婴堂和敬节堂内。 3、蒙养院的老师称“保姆”,由乳媪、节妇训练而成。
4、1844年英国女子促进会会员,传教士爱尔德赛在宁波创办女塾,这是中国土地上第一个女子学堂,是新生事物但带有殖民性质。
5、资产阶级创办了女子学堂,最有名的是蔡元培主持的爱国女学,该校1902年开办于上海。 6、清末蒙养院分为官办和私办两种。
7、中国最早创办的公立幼儿教育机构,是1903年武昌创立的幼稚园。 8、述评清末蒙养院制度。 蒙养院
蒙养院是中国最早的学前教育机构。 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也叫癸卯学制。其中,《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是中国第一个学前教育法规。制定了蒙养院制度。
蒙养院的对象:3-7岁儿童。蒙养院的意义:学前教育在国民教育中基础地位。 蒙养院的设置:附设在育婴堂和敬节堂内。
蒙养院的保教要旨:对儿童教育,包含德智体美的内容,照顾儿童情性及心理。 蒙养院课程,游戏、歌谣、谈话、手技。 蒙养院内教师称“保姆”,由乳媪、节妇训练而成。 蒙养院实行“蒙养家教合一”。
蒙养院的特点:母亲或保姆仍受封建纲常名教的训练,甚至强化封建式家庭教育,不解决师资培养。其资产阶级教育形式和封建主义的思想内容必然造成尖锐的矛盾。
评价蒙养院制度
①中国学前教育完全由家庭负担的历史结束了,迈出了学前教育社会化得第一步。
②反映了近代大生产发展要求学前教育与之适应的规律,是一种自上而下被动出现的特点。 ③蒙养院办院纲领,体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既有传统儿童教育的核心——封建伦理道德的灌输,又具有近代学前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④严重抄袭日本。表现极大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特点。
9、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学前教育活动:①创办幼稚园;②培植师资,兴办幼稚师范;③任教于中国幼稚园,翻译教材,出版幼儿读物;④兴办各种“慈幼机构”;⑤收回教育权的斗争。 第五章
1、1922年9月,教育部召开学制会议,通过《学制改革系统案》,同年11月,教育部公布《学习系统改革案》,这就是所谓“新学制”,又称“壬戌学制”。此学制规定小学校下设幼稚园。 2、1932年10月教育部正式公布《幼稚园课程标准》,我国开始有了自己统一的幼稚园课程标准。
3、幼稚教育总目标:①增进幼稚儿童身心的健康;②力谋幼稚儿童应有的快乐和幸福;③培养人生基本的优良习惯;④协助家庭教养幼稚儿童,并谋家庭教育的改进。 4、南京鼓楼幼稚园:
a)1923年,陈鹤琴创办,是一所实验性质的幼稚园。
b)以研究幼儿心理与教育为中心。开创了大学进行幼儿教育实验研究活动。
c)实验活动包括课程实验和行为习惯培养。课程有音乐等9项。总结了“幼稚生活经历”。 d)出版过《课程》《儿童故事》,其实验经验和出版物在全国颇有影响。 5、南京燕子矶幼稚园:
a)1927年,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创办,是中国第一个乡村幼稚园。 b)宗旨:为建设中国的、省钱的、平民的幼稚园。
c)招收贫苦农民孩子。结合农村实际,确定保教内容。教学方法上,继续试验“设计组织”的方法。 d)用艺友制办法训练艺友成为幼稚园教师。在其影响下,很多地方出现了创办乡村幼稚园的活动。 6、1938年3月10日在武汉成立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抢救培育民族后代。
7、1940年10月,中国第一所独立的公立幼稚师范学校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校长是陈鹤琴。幼稚师范专修科的培养目标为:①培养学生能和谐的生活,有创造的朝气;②培养学生有办理幼儿教育阶段各部门的能力;③培养学生有办理幼稚师范的能力;④培养学生能任幼稚师范专业科目及普通师范教育科目的能力。 第六章
1、老解放区托幼机构的类型:寄宿制托幼机构;单位日间托儿所;母亲变工托儿所、哺乳室;小学附设幼稚班;化整为零型托儿所
2、老解放区学前儿童保教内容与方法:①婴幼儿保育。a)提供必要的、合理的营养;b)坚持合理和规律的生活作息制度;c)积极做好疾病的防治工作。②婴幼儿教育。a)思想品德教育;b)知识技能的培养(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比较教学法、三化教学:教学故事化、教学游戏化、教学歌曲化)
3、老解放区保教队伍建设:①提高保教人员的政治思想觉悟;②提高保教人员的业务素质;③提高保教人员的文化水平 第七章
1、陶行知指出幼稚园的三种大病:外国病、花钱病、富贵病
2、陶行知提出的解放儿童的创造力:①解放儿童的头脑;②解放儿童的双手;③解放儿童的嘴巴;④解放儿童的空间;⑤解放儿童的时间
3、艺友制:艺是艺术或手艺,友是朋友,用朋友之道教人学做艺术或手艺。艺友制便是学生(称艺友)与有经验的教师(称导师)交朋友,在实践中学习当教师,方法是边干边学。 4、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观点。 5、行为课程 :
① 我国近代著名幼教专家张雪门,《增订幼稚园行为课程》,初步形成“行为课程”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②“生活就是教育;五六岁的孩子们在幼稚园生活的实践,就是行为课程”。
③生活和实际行动是行为课程的两大因素。首先,这种课程完全根植于生活。其次,课程注意实际行为,生活和行为是相互联系的整体。
④行为课程应自然地融合在儿童的生活中;应注意 实际行为,并把生活和行动看作相互联系的整体。 6、P85“有系统组织的实习”。有步骤、范围、相当时间、合适的导师和方法。实习步骤分为4阶段:一,参观,培养对幼儿园的基本观念。二,见习。三,试教。四,辅导。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2lb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