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博士科研计划书范文》,欢迎阅读!
![计划书,范文,科研,博士](/static/wddqxz/img/rand/big_73.jpg)
博士研究计划书
一、博士研究题目 《中国古代孝文学研究》 二、研究课题的动机以及背景
孝,在《说文解字》里被解释为:“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乘老也”。人性中最基本、最初级的浅蕴内容与表现形式,便是所谓的“亲亲”。“亲亲”,就是孝。《孝经》指出:“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父子之道,天性也。”又如“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对于孝的理解,孔子在千百年前便做出了精准的解读,在孔子看来,孝在《论语》中所言,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1孝,作为人类的一种高级情感,孔子将它明确地划分为了两个层次,即所谓的善事父母与敬事父母,其中敬事父母,作为孝的高级形态,在宗法性质的中国古代社会,得到了包括统治阶级在内的社会整体群体的认可,而日益成为孝的主要含义之一。广义上的孝包括人际关系网络中的血缘、亲戚、政治、社会四大系统,而狭义上的孝,即是指所谓的“亲亲”。
文学,作为以人为表现的文学,必然会对人类内心情感之一的孝做出反应,人与孝是时刻而永远相关相关的,延续诗言志传统的中国古代文学,善于抒发人类内心感受,认为人因感物而需吟诵,孝作为人类内心强烈的情感,对于时常敏锐抓住自我内心变化的文人群体而言,是难得的创作题材,孝道的描绘与赞颂,也自然是文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以孝意识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开始出现,并从西周开始日益繁盛。所谓孝文学,即是以表现孝或 “亲亲”意义为主题和题材的文学作品,包涵诗歌、辞赋、传记、小说等体裁。
在研究生阶段对魏晋六朝孝文学进行研究的时候,我便注意到孝文学做一个恒久的文学母题,贯穿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之中。对于孝文学的研究,也并不应该只是停留于单纯某个时间节点,而是应该以更加宽广的视野,关注到整个文学发展的脉络之中,将孝文学做一次更加深刻且透彻的研究。 三、研究课题的大概内容
1、中国古代孝文学内容的梳理,对从先秦至清末的孝文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梳理与总结,在可探求的基础上,对孝文学内容继续特点总结。
2、梳理中国古代孝文学的文学特征,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其独特的艺术表现特征,在充分抓住孝文学艺术表现的前提下,全面而系统地认识孝文学在中国古
代文学史上的具体表现,从而呈现出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的中国古代孝文学研究。具体而言,对于中国古代孝文学的文学特征研究,应从孝子形象;孝文学的表达方式;孝文学的语言形式以及强烈的情感抒发等多个方面进行展开。
3、关注孝文学本身所存在的异化、分化等文学现象。在任何一个文学母题的发展背后,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对于孝文学而言,作为人类普遍情感的孝,在融入到文学作品的创作之中,在现实环境以及时代主流文化的影响之下,难免会出现与原主题差异甚至是偏移的文学现象。这种文学现象,让孝文学的研究更加充满了魅力,也让孝文学这一文学母题从一个单面体变成了具有了多维度探析的多面体。这也是孝文学研究关注的重点所在。 四、研究课题的意义和价值
以《中国古代孝文学》作为研究课题,其直接指向了一个具体的文学母题,将孝文学作为一种单一的文学题材进行关注,进而形成较为完善的认识。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我们了解孝文学在整个古代文学中的表现与影响。文学即为人学,是人写作了文学,也是以人为表现对象的文学,而人是无法脱离社会存在的。孝作为中国古代文人日常生活当中的一部分,在文学生活当中也有着细致入微的体现。在整个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普遍重孝的文化氛围中,孝文学自然成为了许多士大夫文人的文学生活当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们通过对中国古代孝文学的解读,可以更加明了地认知整个孝文学的表现与影响,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孝文化的发展。本课题在对文学文本解读的基础上,着重考察了孝文学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体现和影响。
另外本课题,有利于我们了解孝文学的文学表现,多维度地考察了解孝文学,从而进一步解中国古代孝文学创作的思想变化,更准确的认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轨迹。在考察中国孝文学基础上,又对中国孝文学的分化、异化现象进行考察,并对其成因进行探究。 五、课题的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认真考察中国古代孝文学的起源,尤其是考察古代孝文化对孝文学及其基本创作范畴的形成所具有的重要影响,即完成对孝文学的文化史考察。
第二阶段:系统地梳理孝文学的内容和相关文本中有关孝文学的创作,即完成对孝文学本身内容的前期考察。 (前两个阶段预计可以在第一年完成)
第三阶段:充分和完整理清孝文学的文学艺术形式,探究孝文学作为独立的文学母题的存在形式,从而从根本上摸清楚孝文学在古代文学当中的存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zyz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