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从社会批评学角度解读李白的诗歌创作》,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从社会批评学角度解读李白的诗歌创作
作者:阮希霖
来源:《文存阅刊》2018年第12期
摘要:本文主要运用丹纳《艺术哲学》中的“种族、环境、时代”三要素,来分析中国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思想和创作。 关键词:丹纳;艺术哲学;李白
丹纳在《艺术哲学》认为艺术的产生取决于三个因素或“三种原始力量”,即:种族、环境、时代。他指出,“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这是艺术品最后的解释,也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而李白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对中国诗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诗歌史上一作不朽的丰碑。我们不妨以法国美学家丹纳的“三要素”说为视角,对李白创作重新作一番粗浅的探析。 一、种族
丹纳认为,种族是指先天的、生理的、遗传的因素,它突出地表现在人的身体的气质和结构上,因民族的不同而不同。在《艺术哲学》中,丹纳是结合地理环境来进行分析的,他认为希腊的自然景观造就了希腊人那种欢乐和活泼的本性。我们反观李白,蒋志在《李白与西域文化》中说过:“李白祖籍陇西成纪……那时中原大乱,李白的先辈流徙到西域,也将汉文化带到西域;同时也接受西域文化的影响,甚至与西域人通婚。在李白身上很可能有西域人的血缘。”自然和生活条件及其恶劣,给予他们驰骋疆场、英勇善战的体魄和豪放武威的种族性格,形成了迥异于中原民族的有强烈个性特征的民族性格,即那种较少受诗礼文化陶冶和约束的朴野之风及狂放的原始激情。所以李白的诗中,既有对于西域风物的描写,如《客中作》中描写的“琥珀”和“郁金香”,也有如《少年行》中“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那种豪放。 二、环境
丹纳认为:“人在世界上不是孤立的;自然界环绕着他,人类环绕着他;偶然性的和第二性的倾向掩盖了他的原始的倾向,并且物质环境或社会环境在影响事物的本质时起了干扰或凝固的作用。”他特别强调环境对艺术的决定性影响,“要同样的艺术在世界上重新出现,除非时代的潮流再来建立一个同样的环境。”环境包括地理气候在内的物质环境,以及产生精神影响的社会环境,也就是国家政策,社会环境,宗教信仰等等。
首先是地理环境。西域出于欧亚大陆的腹心地带,属于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地热、多沙、冬大风”(《居延汉简》)。“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地势险恶,气候严酷,大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分地方不宜与农耕,而宜于游牧,因而形成了有别于中原农耕文化的游牧文化。正如蒋志所言:“这种游牧民族因其生活方式而形成的勇武、剽悍、豪迈、侠爽、耿直、劲健之气,这也是西域人的人文性格。”这种地理环境培养出来了李白敢于摆脱各种拘束和放诞不羁的豪情,“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的豪迈胸襟。其次是社会环境。唐朝的立国者对外来文化采取兼容并包的政策,去华夷之防,容纳外来的思想与文化。唐太宗说过:“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于是,我们不难想象为什么李白的诗歌既有“大雅久不作,吾衰竟何陈”的风雅精神,又有道家精神,如李白曾在《感兴八首》一诗中坦言道:“十五岁游神仙,仙游未曾歇。” 三、时代
法国史学家兼艺术批评家丹纳在他的《艺术哲学》中写到:“艺术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从丹纳的社会学批评角度,我认为李白思想和创作同样受到了时代精神和周围风俗的结果。时代精神就是盛唐气象和儒释道三教合一,而周围的风俗就是游侠和读书风气。
首先,国力强盛带来的盛唐气象。“唐代是这样一个朝代:它曾经是我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个时期,一百多年的开拓发展,国力的强盛,经济的繁荣……盛唐造就的士人的进取精神、开阔胸怀、恢宏气度,极大地丰富了文学的创造力。”[1]李白生在这样一个蒸蒸日上的充满活力的盛唐时期,他的性格也就变得外向积极入世,笔下的诗歌自然就兴象玲珑,如他在诗中写道:“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其次,当时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时代风尚对李白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陈寅恪先生谓:“南北朝时,即有儒释道三教之目(北周卫元嵩撰齐三教论七卷。见旧唐书肆柒经籍志下)至李唐之世,遂成固定之制度”。李白出于这样一个思想多元的时代,他既有儒家“济苍生,按社稷”的思想,认为“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赠韦秘书子春》),又深受道家影响,崇尚自然,追求自由,蔑视王侯富贵和世俗平庸。总之,儒家为其树立了政治理想,道家给了他不屈不挠和旷达不羁额的傲岸作风与叛逆精神。“为了把这些统一在一起,李白给自己设计了一条“功成、名遂、身退”的特殊生活道路。一旦从政理想与诗人的人格追求不相符切时,他总是毅然选择后者,而且,还敢于讽刺斥责权贵的荒淫无道,嘲笑世俗的庸俗与迂腐”[2],这些都体现了他的叛逆精神……凡斯种种,都体现出了儒道释三教合一对李白思想的影响。 再者,漫游和读书山林的风气的滋长。唐代士人,在入之前,多有漫游的经历。漫游的处所,一是名山大川,一是通都大邑。名山大川的游历,一方面是追求超凡脱俗、完善人格或是求知寻美,对社会生活所造成心理失衡的一种暂时补偿手段,反映了唐代诗人对于自然的向往。李白在这样的时代风气下,开元十二年,李白24岁就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始一个漫游兼求仕的时期,游踪所及,近半个中国。如他在诗歌中写道:“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李白《初下荆门》)。另外,唐人生活中另一对文学的发展产生影响的,就是读书山林的风气。唐代一些诗人在入仕之前,或隐居山林,或寄宿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庙、道观以读书。陈子昂曾读书于金华山的玉京观,岑参十五隐于嵩阳。作为唐代伟大地诗人,李白自然会受到时代环境的影响:李白在出夔门之前,隐居于大匡山。
作为中华民族艺术瑰宝的李白,有永恒的艺术和魅力,蕴含着无穷的艺术奥妙。探索这些奥妙实非易事,我们用西方人的美学理论对其瑰奇之美所作的解析只不过是一种尝试罢了。总之,通过利用丹纳的《艺术哲学》“三要素”说分析李白的思想和诗歌创作,或许能够能我们研究李白带来一种新的视角,一种全新的体验。 参考文献:
[1]丹纳.艺术哲学[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2]马积高、黄钧.中国文学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
[3]袁行霈、罗宗强等.中国文学史(第二卷)[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4]蒋志.李白与西域文化[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30):14-17 作者简介:
阮希霖(1996年—),男,汉族,本科学历,山西大学,汉语言文学。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zwA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