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许燕教授的《儿童人格成长与家庭教育》、李玫瑾《成长中的心理问题》观后感》,欢迎阅读!
许燕教授的《儿童人格成长与家庭教育》、李玫瑾《成长
中的心理问题》观后感
在看完许燕教授的《儿童人格成长与家庭教育》、李玫瑾《成长中的心理问题》后令我感受颇深。
育儿书看过挺多的。但李玫瑾老师的这本书需要用一篇读后感来总结一下。 因为这本书讲述的切入点和其他从正面论述的书完全不同。
如果说每个家庭都有其特点而无法总结出统一的家庭教育天花板的话,李玫瑾老师的书便划定了家庭教育的底线。
首先介绍一下李玫瑾老师,著名犯罪心理学家,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 李玫瑾老师通过三十余年的教学研究发现,人的心理问题与早年的家庭养育息息相关。
那么家庭教育的底线是什么,是孩子成长为一个可以让家庭幸福,社会祥和的人。 一个心智健全、有人性、有品格人、有能力的人。简而言之,不是的一个危险人格的人。
危险人格分类两类。其中,反社会人格是一种与遗传有关的人格障碍,与后天的环境并没有多大关系。这类不属于家庭教育讨论的范畴。
后天养成的危险人格主要分为两类,犯罪人格和缺陷人格。这两类危险人格的形成与早年家庭的养育方式息息相关,具有重要的警示作用。本
文的讨论主要是基于这两类。
犯罪人格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匮乏型抚养,是指没有情感关爱的抚养。这类抚养问题现在多见于留守儿童或者家庭抚养人不稳定的情况,孩子无法从幼儿时期与抚养人建立有效的亲密链接。安全感的缺失导致他无法感觉到被爱护,被关注和被抚养人完全接受。
这种孤独成长的经历让他们成人之后很难有共情心和同理心去感受别人的情感,在他的心里,能满足快乐的就是没有感情的物件,这种冷酷的情感在长大之后会很快摧残他们的心。即便不形成犯罪人格,也需要很长时间的自我治愈才能拥有信赖他人、爱护他人以及获取幸福的能力。
这点在其他的书中也有另一种维度的论述。抚养人不稳定或者无法建立有效亲密关系,会让孩子的心智在普遍状态中都处于惶恐不安中,需要不断对抗自己内心的不安全感,以及不断寻求可靠的安慰。
在孩子最需要发展心智的年龄阶段,他们被生活的其他事情困住了心神,而无法平静地去成长,去学习,去思考,去全身心投入周边的环境进行探索。
所以父母需要怎么做呢?
首先做好他的坚强后盾,给他充足的爱,给他充分的关注。成为从心底在乎他的感受、他的想法、他的喜怒、并努力呵护他的人。
当他发现了一个新玩具,第一次翻起身、第一次站起来的时候,在他
的身边用言语和表情鼓励他,让孩子知道你在时刻关注他。爱孩子的第一步就是“事事有回应”。而这一步,对于之后的性格教养非常重要,是教育孩子的“情感资本”。
当你存储够了情感资本, 孩子被看到、感受到、关注过,爱护过,他才会有丰富的情感和人性,才会对别人有同理心,才有建立亲密情感的基础。此时的孩子愿意信任你,依靠你,你的想法他才会倾听,会真正去思考。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用过这样的描述,
“到我七周岁的时候,责打太监已经成了家常便饭,我的冷酷无情、惯发威风的性格已经形成,劝也劝不过来了。只有乳母告诉我,别人和我同样是人。不但我要吃饭,别人同样 不吃饭要饿肚子;别人也有感觉,别人肉皮打了铅弹会一样的痛。这些用不着讲的常识,我并非不懂,但在那样的环境里,我是不容易想到这些的,因为我根本想不起别人......只有乳母在的时候,才会由于她的朴素的言语,使我想到过别人也是人的道理”。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ze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