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的麻醉处理

2022-12-26 11:57:3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的麻醉处理》,欢迎阅读!
腰椎间盘,麻醉,突出,手术,处理
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的麻醉处理

【摘要】 目的 通过观察持续硬膜外麻醉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评价此麻醉方式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本院自201110月至20126月住院治疗的30 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随机分组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和单次硬膜外麻醉比较治疗, 分析观察2种麻醉方法的疗效。结果 持续硬膜外麻醉的用药量、完善阻滞率、麻醉维持时间、并发症和术后用药率等优于单次麻醉, 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术前患者体位取侧卧位, 两手环抱膝关节, 呈屈曲状, 都给予阿托品0.5 mg 鲁米那钠0.1g肌注。a组(持续硬膜外麻醉):立即给进入手术后的患者建立静脉通路输液, 监测脉搏、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 l1l2为穿刺点, 给予由0.25%布比卡因和1%利多卡因混合而成的麻醉药, 穿刺成功后给予麻醉试验量4 ml 4 min观察有无全脊麻现象, 若无异常反应, 注入所需麻醉剂13 ml左右, 后拔针封贴穿刺点。b组)单次硬膜外麻醉:麻醉药物及术前准备与a组一样, 但穿刺点选择t12l1 穿刺成功后向尾端置留2 cm管, 灭菌剂粘贴固定, 最后嘱患者改为仰卧位, 再向管内注入麻醉药3 ml 后根据阻滞平面再酌情给予麻醉量, 直到达到阻滞范围。

1. 3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处理所有统计数据采用t和卡方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相关时间的比较 a组(持续硬膜外麻醉)的术后疼痛时间和维持时间均优于单次硬膜外麻醉,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麻醉效果及并发症比较 a组(持续硬膜外麻醉)的并发症、术后用药率和麻醉完善性等方面均优于单次硬膜外麻醉, 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可以成为导致椎间盘进一步加速退变的不良因素成因来自于椎间盘的退行性变化, 其原本是慢性渐进性的生理过程, 而一次较重的腰部外伤或者反复多次的腰部轻度外伤, 都能引发[2]。腰椎间盘突出症约70%的患者有腰部受伤史, 多发于壮年体力劳动者, 男多于女, 2050岁占90%以上。特别30岁以后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 使纤维环破裂, 引起椎间盘病变。多位于腰4、腰5和腰5、骶1两间隙。一般的治疗有完全卧床休息、骨盆牵引、推拿按摩、封闭疗法、药物治疗、最后建议手术治疗。随着近年来医疗技术和设备的完善更新, 手术治疗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冶疗途径。 引起腰椎间盘突出的原因有三点:外力的作用, 长期反复的外力造成的轻微损害累积逐渐加重退变;腰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椎间盘自身解剖因素不良因素;成人椎间盘后续会逐渐缺乏血液循环修复能力, 基于上述因素的作用, 就可使弹性较差的髓核穿过已变得不太坚韧的纤维环从而造成髓核突出。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麻醉要求很高。因为一般的外科手术常需


在患者身体做切口, 很多患者中途退出手术因为难忍疼痛, 而进一步触伤周围组织及神经, 无法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再者危及患者性命。疼痛原因主要是机械性压迫及局部无菌性炎症造成局部组织神经根及硬膜囊受压, 血液循环受到障碍, 神经营养失调, 加之关节活动及其他因素的刺激, 神经组织就肿胀、渗出最后粘连。所以, 本病的治疗重点放在消除无菌性炎症及尽可能解除对神经根的压迫粘连。临床上选择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的麻醉目前有2种:持续硬膜外麻醉和单次硬膜外麻醉。

通过本次研究发现, 持续硬膜外麻醉在用药量、完善阻滞率、麻醉维持时间、并发症和术后用药率等方面优于单次麻醉,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持续硬膜外麻醉的用药量和麻醉时间比较好控制, 并发症较少, 持续硬膜外麻醉能够作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的首选, 建议临床推行应用 参考文献

[1] 鲁玉来.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6 1223 l901-1904.

[2] 海涌.腰椎间盘突出症研究进展.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6 l64320.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zZWG.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