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唐诗三百首之子夜秋歌(带拼音带译文)》,欢迎阅读!
![子夜,百首,音带,译文,唐诗](/static/wddqxz/img/rand/big_69.jpg)
唐诗三百首之子夜秋歌 (带拼音带译文)
第一卷:五言乐府
zǐ yè qiū gē
子夜秋歌
cháo dài:táng cháo zuò zhě:lǐ bái 朝 代:唐 朝 作 者:李 白
cháng ān yī piàn yuè,wàn hù dǎo yī shēng 长 安 一 片 月, 万 户 捣 衣 声。 qiū fēng chuī bù jìn,zǒng shì yù guān qíng 秋 风 吹 不 尽, 总 是 玉 关 情。 hé rì píng hú lǔ,liáng rén bà yuan zhēng 何 日 平 胡 虏, 良 人 罢 远 征。
译文:
秋月皎洁长安城一片光明, 家家户户传来捣衣的声音。 砧声任凭秋风吹也吹不尽, 声声总是牵系玉关的情人。 什么时候才能把胡虏平定, 丈夫就可以不再当兵远征。
注释:
(1)一片月:一片皎洁的月光。
(2)万户:千家万户。
(3)捣衣:把衣料放在石砧上用棒槌捶击,使衣料绵软以便裁缝;将洗过头次的脏衣放在石板上捶击,去浑水,再清洗。 (4)吹不尽:吹不散。
(5)玉关: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北,此处代指良人戍边之地。 (6)平胡虏:平定侵扰边境的敌人。
(7)良人:古时妇女对丈夫的称呼。《诗·唐风·绸缪》:“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8)罢:结束。 简介:
《子夜秋歌》是唐代李白的一首诗,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真挚情意;虽无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情调用意,皆不脱边塞诗的风韵。
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思情;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读来让人怦然心动。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
笼统而言,诗人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而见月怀人乃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故写月亦有兴义。
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月光,对思妇是何等一种挑拨呵!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是谓“捣衣”。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何等一种挑拨呵!“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语天然而得咏叹味。
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第三重挑拨。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著“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这里,秋月秋声与秋风织成浑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俨在,“玉关情”自浓。无怪王夫之说:“前四句是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唐诗评选》)此情之浓,不可遏止,遂有末二句直表思妇心声:“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过分偏爱“含蓄”的读者责难道:“余窃谓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觉浑含无尽。”(田同之《西圃诗说》)其实未必然。“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大子夜歌》),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原不必故作吞吐语。
而从内容上看,正如沈德潜指出:“本闺情语而忽冀罢征”(《说诗晬语》),使诗歌思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求过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
全诗手法如同电影,有画面,有“画外音”。月照长安万户。风送砧声。化入玉门关外荒寒的月景。插曲:“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是多么有意味的诗境呵!须知这俨然女声合唱的“插曲”决不多余,它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画外亦在画中,它回肠荡气,激动人心。因此可以说,《秋歌》正面写到思情,而有不尽之情。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zS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