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而的用法》,欢迎阅读!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而的用法
我国著名的画家王冕,他以画荷花出名,有一天他把自己画好的荷花送给画家吴仲圭看,吴仲圭看后,夸奖说:“像真的一样!”这时,王冕对吴仲圭说:“我的画没有像吴老先生的好,只是学到了吴老先生画荷花的方法罢了。”从此,“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就成为我们常用的成语。
而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意思就是:从别人那里吸收到优点并且能够发挥到极致。这个成语不仅仅可以用来赞扬人,它也可以用来形容植物。张伯苓是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爱国人士,曾在清华大学任教,被誉为“南开之父”。他创办的南开学校被称为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一批现代学校,被誉为“中国现代教育的摇篮”。张伯苓创办学校的过程十分艰辛,但也使他成为我国近代教育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张伯苓的办学特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善于向西方学习;注重体育,德智并重;注重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正如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所言:“一切民族都有它自己的特殊心理结构或内部特点,它构成该民族发展上的一种特殊性格。”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意思就是:从别人那里吸收到优点并且能够发挥到极致。这个成语不仅仅可以用来赞扬人,它也可以用来形容植物。张伯苓先生在办南开学校的时候,非常重视植树造林。他认为植树造林不仅可以绿化环境,净化空气,而且可以给自己带来长远的利益。所以,他的学校附近总是郁郁葱葱,既美观又漂亮。现在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城市将街道命名为“ ××路”,这其实也是学习张伯苓的
- 1 -
做法,因为这样做会带来很多经济效益。
“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取法乎下,则无所得矣。”——《孟子》“而”字用在句首,有承接上文或引起下文的作用。如:本节课我们讲述了“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它告诉我们做事情要从别人那里吸收优点。“而”字用在句末,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却”或“但是”。例如:他父亲又笑着对他说:“然而你却喜欢出风头。”(表示对话的转折)这样使用“而”字,能使表达更加清楚,还能避免歧义。
张伯苓先生在办南开学校的时候,曾经引用孟子的话,他认为我们做事要有取法的原则,同时要懂得适可而止。其实,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样的成语很多,比如“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等等。
- 2 -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yqu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