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的答题技巧总结

2022-12-26 09:23:2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考文言文的答题技巧总结》,欢迎阅读!
文言文,答题,中考,总结,技巧
中考文言文答题技巧总结

一:爱上文言文,读出节奏感 考题形式:

1. 文中画线的句子没有标点,请用/断句。(画两处) 2. /给下面的句子划分停顿节奏。(只划一处) 3. 选择题:下列句子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答题方法:

1. 通读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分析句子由哪些内容组成。 2. 抓住“曰”“云”“言”等表示对话的词语进行断句。

3. 根据虚词进行断句。文言文中“之乎者也”之类的虚词特别多,其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熟悉各类常见徐思的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在的位置,有助于断句。如“盖、惟、至于、于是、继而”等一般前面可断句,“也、矣、耶、哉、乎、焉、兮、而、耳、已”等一般后面可断句。

4. “于、则”与后面的词语之间一般不停顿;表顺接的“而”前后一般都不停顿,表转折的“而”前面一般要停顿。

5. 根据句子里的内容“谁”“怎么”“什么”断句。

6. 遇到句子中内容省略要用停顿来提现;词语意思特殊,断句要谨慎。 二:课内外迁移,解释实词意 考题形式:

1.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2. 选出下面各句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答题方法:

1. 课内外迁移法。这一方法需要学好课内文言文,能在适合的时候迁移,解释课外词语时想到用法相同的课内解词。这是解释课外文言词语的最主要的方法。

2. 从字形推字义。在汉字中,形声字占大多数。形声字分声符和意符两部分,其中的意符为我们推断字义提供了条件。例如:“人不知而不愠”其中的“愠”“忄”旁从“昷”我们能根据部首推知这个字的意义与某种心情有关——“恼怒”。

3. 组词推断法。将文言词语(一个字)组词,在多组词语中选择最恰当的作为该词的正确解释。

4. 成语印证法。我们可以在所知道的成语中推断出文言文中实词的含义。 三:虚词也重要,说出大意来 考题形式:

文言虚词的考查方向明确,题型比较稳定,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常见的题型有: 1. 选出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字与例句中“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2. 选出下列各组中加点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3. 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虚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答题方法:

应对文言虚词考查,不能仅靠死记硬背,而是应当通过阅读实践,把虚词放到具体语境中去把握。根据它在句中的位置,弄清在句中起什么作用,根据词语间的相互关系,辨别它的意义。在此介绍几种方法:

1. 熟记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在阅读的具体语境中连同上下文进行翻译,掌握句子意义。 2. 在心中检索出该虚词的最佳解释。


3. 放回原文,结合较宽的语境加以代入、确认,文从字顺的即为正确解释。 四:单音变双音,译句并不难 考题形式:

1.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 下面对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3. 对“宁信度,无自信也”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4. 找出文中点明中心的句子,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题方法:

1. 在翻译之前,首先要审清文言文句中重要的词语。可以先在草稿纸上抄下要翻译的文言句子,然后用笔将难词一一地圈注出来,以引起自己的注意。 2. 处理关键词语。

1)留。保留文言文中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保留那些特殊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谥号、年号、庙号、特殊称谓等,翻译时照搬即可。

2)对。将词语逐一解释,将文言词语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词语。文言词语一般是单音节(一个字)的,我们通常把它变成双音节(两个字)就可以了。

3)换。即替换法。对那些词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说法已经不同的词,在翻译时要替换成现代词语。

4)删:文言文中的某些虚词,在句子中只起语法作用,无实际意义,可删去不译。 3. 将句子中所有词语都解释完之后,将始释出的词义连缀成句,将解释出来的各个词语顺序再做调整,使句子通顺。

4. 再逐一查对,尽可能地使原文的每一个字词在译文里都有着落,将草稿纸上连缀好的译句誊写到答卷纸上。

五:读懂文章意,概括要精练 考题形式:

1. 《河中石兽》一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2. 《狼》中狼的性格特点是什么?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

3. 《虽有嘉肴》的开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一句有何作用? 答题方法:

1. 仔细分析标题。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而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或揭示了文章的主旨。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2. 有时作者将主旨蕴藏在叙事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就要分析故事情节,思考事件的含义。快速了解短文的几个要素,如:时间、地点、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故事的基本情节和结局等,从而达到初步整体感知故事内容的目的。

3. 有时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时发表议论,直抒胸臆,以此来揭示文章的中心,我们要倍加注意文章的结尾。另外文中人物的话语中也经常有对人、对事的评价,这样的语句不要放过。 4. 分析文章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和句子的衔接规律,大部分理解性的问题都可以在原文中找到答案。筛选语句时要精确,要与问题相对应。文言文的句子不同于现代文,有时一些问题的答案只用“半句话”就可以解答。 5. 最后解答问题时要看清题目要求,是引用原文句子回答,还是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还是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六:古人重性情,形象不复杂 考题形式:

1. 文中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ypPG.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