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跟随经典学中医——读《冉雪峰内经讲义》》,欢迎阅读!
跟随经典学中医
——读《冉雪峰内经讲义》有感
许雅倩 2012级中医七年制一班
作为一名中医学生,我认为学习中医与西医的最大区别是,中医的学习不仅要关注现代医学的最新发展,同时也要潜心漫步于古代经典之中,从经典中学习中医最传统的理论,与自己的课堂学习相结合,更好地指导自己以后的学习和发展。经典之所以称为经典,因为它是经过时间检验的,是一个学科或者领域内的开创之作或集大成者,是表现人类对世界及自身探究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包括《灵枢》八十一篇,《素问》八十一篇,合为一百六十二篇,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经典。《内经》采用司外揣内、援物比类、直觉领悟、揆度奇恒的构建方法详细论述了养生、阴阳五行、藏象、气血精神、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论治、运气等十类内容,涉及医学、天文、历法、气象、地理、心理、生物等诸多学科,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医学成就,创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学的发展基础,被历代奉为“医家之宗”。
《内经》渊懿博大,为先贤长期经验总汇的结晶。冉雪峰先生称赞:“《内经》为中医最古典籍,亦即为中医最重要科目。后世医家学理,无不胎源于此。得其一章一节一句一字,即可开无限法门。《内经》渊懿博大,包罗宏富,理燮天人。”可见其在中医学学习方面的重要地位。
目前考证《内经》成书上限约公元前180年,下限约公元前26年,著于战国,成书于西汉,代有补充,非一时一人所做。由于内经成书年代久远,历经战乱,多错简衍文,并且文辞古奥,意蕴深邃,奥哲弘深,多难领会其义理归结。苟非注释,不易领其旨趣。因此,我们在学好古文的同时,仍需借助先贤的注解来领略其中的奥义,并联系临床实践,真正掌握其精神实质和学术价值,不至于曲解经意,这样才能更好地帮组自己正确地学习中医,掌握中医,运用中医,发扬中医。
经过三年的学习,我也深刻感受到中医的实用性,也更加坚定了自己学好中医的信念。在平时的课程学习中,老师不断强调中医四部经典的重要性。而我认为我们要想学好临床,除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外,还必须通过临床的实践进行巩固和检验,这
才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否则只有理论而不实践,终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而没有理论指导的是实践就像没有方向的汽车,前方路漫漫,却不知始向何方。所以我们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也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在四部经典的学习中,我最推崇《内经》的学习。《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包罗万象,我们最朴素的医理要从《内经》中去寻找,去理解,去感悟。
在养生保健方面, 《内经》告诉我们要“法于阴阳,合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要“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要"冬夏养阳,秋冬养阴。”这些都是《内经》告诉我们的养生之法,要天人相应,顺应四时阴阳消长,调节精神情志,避免邪气侵袭人体,是疾病无从而发。
在疾病诊断方面,《内经》告诉了我们“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声音,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为失。”望诊我们要注意五色望诊及脏腑的面部分属,这体现了中医诊治疾病整体观的特点,同时这也是全息医学的起源。切诊方面,冉雪峰先生认为:"脉者,气息之先,上工治未病,全凭在脉.但必
先知经脉,而后乃知病脉.脉的反应性灵敏,或动作、或饮食,阴动阳扰,及其变化。”正如《内经》强调"持脉有道,虚静为保。”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就要多注重脉诊的学习,这是中医的特色诊法,不可在中医的传承过程中使其衰退。但我们在临床中也要注意四诊合参,不可因诊脉而忽视了其他诊法,《征四失论》告诫我们:“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为粗所穷,此治之四失也。”至于各种诊法的灵活运用,以及如何相互结合,或在其矛盾时,如何取舍,这都需要我们在经典中学习,在临床中体悟。
在治疗方面, 《内经》不仅告诉我们的治疗疾病的根本原则是“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揭示人体生病的根本原因是阴阳失调,而根本做法就是治病求本,调其阴阳,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同时《内经》也给我们提出了具体的治疗方法:“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ye2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