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素质缺失与大学生道德建设刍议

2023-08-13 16:39: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礼仪素质缺失与大学生道德建设刍议》,欢迎阅读!
刍议,缺失,礼仪,道德,素质


礼仪素质缺失与大学生道德建设刍议

[摘要]针对社会上当代大学生礼仪行为屡屡失范,礼仪素质严重缺失,学生道德水准下降的不良现象,在分析大学生礼仪素质缺失是因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中礼仪教育的失重及道德教育方向存在偏差的基础上,提出以礼仪教育为起点,促进大学生道德建设,提高大学生礼仪、道德素养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礼仪素质缺失;礼仪教育;道德建设

现今,许多高校存在着一种令人担忧的现象:大学生接触的是高层次的教育,而其实际行为却连基本的道德水平都达不到,礼仪行为失范现象屡见不鲜。礼仪素质缺失昭示着道德水准下降,极不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本文试图通过对大学生礼仪素质缺失的表现及其成因分析,提出以大学生礼仪教育为起点,并与道德教育相结合以提高德育效果的对策思考。



一、礼仪的含义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闻名世界的礼仪之邦,“礼仪一词,最早见于《诗经》《礼记》,注重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现代社会礼仪赋予了更广泛的含义。礼仪,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自始至终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和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完整行为。礼仪是人类文明和进步的标志,是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社会成员为人处世的行为规范,具体体现为人的语言美、行为美、举止美,待人处事符合一定的社会文明规范



二、大学生礼仪素质缺失的表现及成因分析

()大学生礼仪素质缺失的表现

部分大学生对基本的礼仪知识和礼仪规范知之甚少,礼仪素质缺失,自觉意识不强,在个人修养、社会交往、日常生活、学习活动等方面的行为上常存在失范现象。



例如,不论是在校园里还是在校园外,缺乏卫生意识,乱吐乱扔,不停制造垃圾却不打扫收拾的学生不在少数;或言语粗俗,出口成”,不堪入耳;或制造课桌文厕所文化”,庸俗低级;或乱写乱画图书馆报刊杂志、图书,无公德心;或在公共场合里男女生做一些亲密动作,制造视觉污染而不自觉;或大声喧哗影响他人,毫无顾忌;或上课衣着不整、随意迟到、早退甚至旷课;或课堂上打瞌睡、讲小话、看课外书、手机短信声音不断;或见到老师不打招呼,形同陌路;或把无视校纪校规、行为不羁、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看作是有个性;或只强烈要求别人尊重自己,己却不尊重别人等诸多大学生礼仪失范现象频频发生,令人堪忧。特别是近年屡屡从社会上反馈回校:由于缺乏礼仪教养、道德水准偏低,大学生求职应聘失败现




象严重,有的已经就业却又被开除。这些都在显示着大学生礼仪规范和公德意识的缺失,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人才质量。



()大学生礼仪素质缺失的成因分析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个环节的共同培养。其中一个教育环节若是出现了断层,对个人礼仪素质缺失、道德品质的下降直接产生不利影响。



1.家庭教育缺乏礼仪教育内在根基

家庭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家长作为孩子第一任教师,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代大学生出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绝大部分是属于独生子女,对孩子的教育家长不遗余力。但由于教育方式上缺乏理性,从而使孩子在思想上品格上过早出现某种缺陷,形成对礼仪的抵触性。同时,部分家长因其本身不注意礼仪修养,不重视以身作则,频频出现礼仪失范的行为更给善于模仿的孩子树立不良榜样。有教师曾做过调查,为什么这么多的学生有讲粗口话的习惯,,80%的学生告诉老师,自己的父母平常就是这样的。另外,应试教育使得家长在教育内容上倾向功利,过于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及其以后的升学,放松甚至放弃了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礼仪道德修养的培养,最终,家庭礼仪教育失去了内在根基。



2.学校教育中礼仪教育呈边缘化

在基础教育阶段,片面追求升学率尚未得到彻底改善的大背景,师生追求的目标主要是提高升学率,衡量优秀学生的标准是考试成绩,甚至在对教师的业绩考评时也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衡量尺度,导致师生非常注重对文化课的教授与学习,由此必然导致忽略、放松包括礼仪教育在内的道德品质培养。在此指导思想下,既掩饰了部分学生因学习成绩好而漠视其失礼行为,又助长了他们个人主义与自我意识的畸形膨胀。进入大学阶段后,由于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侧重培养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忽视基本行为道德规范教育,礼仪教育仍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缺乏系统的管理规范,礼仪教育处于德育的边缘地带。高校德育重”,德育内容过大、过空、过泛,与丰富的社会现实生活及学生的行为、意识、情感严重脱离,难以入耳、入心、入脑”,使得大学生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发展不平衡,德育效果不明显。一些大学生不知道怎样的个人行为符合社会普遍提倡的社会道德规范,缺乏自我道德约束与良好行为习惯,这些都为,大学生礼仪行为失范、道德素养下降埋下伏笔。



3.社会教育社会环境的影响削弱了礼仪教育教育功能

首先,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全球化,西方社会思潮汹涌而至,一些传统的思想观念受到形色各异的新思潮新事物的挑战。由于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不够,更易认同与接纳某些西方社会思潮的思想。如受个人主义、功利主义不良影响,大学生自我为中心”,盲目膨胀,只注重自身利益,唯金钱至上,学生价值取向趋于实用化、功利化,在此价值观导向下,容易忽视、漠视礼仪道德




规范,社会责任和社会公德于不顾,进而公德意识淡漠。其次,信息化的社会里一些不健康的电影、电视、书籍,也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再,网络的开放性与无序性也为大学生行为失范推波助澜。如一些充斥着暴力网络游戏中的行为、网络聊天时不文明的语言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行为举止,并不自觉在现实生活中使用。虚拟状态的不道德行为披上了虚拟的外衣,从而造网络言行随意放纵。有人说:现在学校老师把学生教育成才需要一个月,社会上某些不良环境把学生教育成虫只要一天。整个社会的文明礼仪环境不够优良,进而消解礼仪教育的育人功能。



4.学生价值取向功利化与礼仪规范多重性的冲突

在当今,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三潮交汇,价值观念的种类变得异常丰富,价值标准多元化,加上西方功利主义功利原则下的社会思潮的冲击,极大张扬了当代大学生的个性。他们重视职业追求、个人追求、人才追求、功利追求,漠视事业追求、社会追求、人格追求、功名追求,学习刻苦努力,注重专业知识的获得,只为了日后消费做准备。大学生价值评判标准产生认识上的偏差,价值取向功利化倾向日益彰显。然而,这却与礼仪规范要求的遵守、自律、敬人、宽容、平等、真诚和适度等多重特性相悖,两者之间发生冲突。功利化的目的使得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追求升学、谋职就业,因此将自己的关注点过多地集中在智力性教育,忽视和冷落道德教育、理想教育、人格教育。如此,必然出现学生科学知识的掌握与道德品质的养成、礼仪规范的领略与人文素养的获得之间无情脱节的不良现象。



三、以礼仪教育为起点,促进大学生道德建设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在这个建设方针中,礼仪的内容融进了公民道德建设的系统工程 可见,把礼仪教育作为德育中的重要部分,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当代大学生自身成才成长的需要。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yaD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