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第三单元:认识古典诗词——诗词单元起始课 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欢迎阅读!
认识古典诗词:诗词单元起始课
【学习目标】
1.了解单元学习内容,明确本单元的学习目标。
2.了解中国古代诗词发展简史,了解中国古代诗词的体式及其结构特点。 3.结合学习古诗词的经历,回顾古诗词阅读的方法。 【学习过程】
活动一:了解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况
1.课前预学:阅读诗词补充资料《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简史》(杜晓勤),梳理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史并画出思维导图。提示:提关注诗歌形式、朝代、代表人和代表作以及主要特点等内容。(补充材料:杜晓勤《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简史》)
2.课堂展示梳理的《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简史》思维导图成果,交流古代诗歌发展概况。 展评流程:小组成员互评思维导图成果——小组筛选一个最佳作品进行班级展示——班级展评并选出最佳作品
评选注意事项:各组评选时注意关注各阶段时间朝代划分是否准确,主要诗歌代表形式是否有遗漏,代表人物和作品整理是否规范等,同时考虑导图整体布局完整性和美观性等要素。
3.阅读第三单元的几首诗词,了解本单元诗歌呈现的古体诗、近体诗、词等体式及结构特点。
预设答案:
(1)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也称古风、古诗,有歌、行、吟等体裁。在唐人看来,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体诗。
古体诗特点:①无格律要求:不限制对仗、平仄,是古代的"自由诗"。②字数不限:有二言、三言、四言、五言古体(五古)、六言、七言古体(七古)、八言、九言、杂言等。③用韵不限:可用一个韵也可随意转韵,韵脚可以重复且允许散文化句子。
本单元中,曹操《短歌行》属于古体诗,是以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四言诗。陶渊明《归园田居》是一首五言古诗。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和白居易的《琵琶行》都属于古体诗。
(2)近体诗:唐初形成的绝句和律诗的通称。在字数、声韵、对仗方面都有严格规定的一种格律诗。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称五绝,七言称七绝。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称五律,七言称七律,十句及以上称为排律。
特点:①上下句字数必须相同。绝句要求上下句之间必须对仗。律诗要求除首尾二联外,中间几联必须对仗。②每句平仄相间,同联两句平仄相对,联与联之间平仄相粘。③一般来说,诗韵必须押同步到底的平声韵。④结构上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本单元中, 杜甫的《登高》属于律诗。
(3)词:词又名“长短句” “曲子词” “诗余”等是配乐歌唱的歌诗。
①词牌:就是词的词调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均有各自不同的规格。如“沁园春”、“满江红”、“西江月”等。②词可以分段,叫做“片”或者“阕”。一首词只分一段,称为单调;分两段,称为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③词以字数的多少分为小令(58字及以下)、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及以上)。④词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词人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作品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题材较狭窄,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本单元中,苏轼、辛弃疾和李清照三人的作品都是词。 活动二:明确单元学习目标
阅读课本第三单元课文、导语、学习提示、学习任务,整体了解单元学习内容,明确单元学习目标。
答案预设: 课文篇目
价值导向
必备知识和能力(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曹操、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及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时代特点。 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背诵诗歌。
3.结合诗人身世背景,体察诗人的生命追求,思考诗歌背后诗人的人生思考和人生选择。
《短歌行》阅读魏晋时期的诗歌,结合《归园田居》 诗人的生平经历和时代背
景。
把握诗歌情感,体察诗人的生命追求,思考诗歌背后诗人的人生思考和人生选择
《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 《琵琶行并序》
《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声声慢》
表达与交流
理解诗词作品中诗人的生命诗意,在了解诗人时代背阅读三首体制不同,风格各异的唐诗,理解诗歌抒发感情因诗人所处时代和个人遭遇不同而呈现出得多样风貌。
理解词作中豪放、婉约的不同风格特点,进入词作的情感世界,感悟词人的生命思考和精神追求
1.了解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的文学常识及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时代特点,了解古体诗、近体诗等关于诗歌体裁的文学常识。 2.理解感受诗歌营造的不同意境,把握诗体形式与之人情感之间的关系。 3.有感情地诵读诗歌,背诵诗歌。
1.了解词人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的文学常识及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与词人生平经历,理解词作的不同风格特点与时代特点。
2.理解词作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以及借助典故寄托生命感悟的方式。 3.有感情地诵读、背诵三首词。
1.学习结合诗人的生平经历和时代背景,理解诗词作品深刻的内涵。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yYg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