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传世名画》观后感 之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

2023-02-09 06:32:1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十大传世名画》观后感 之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欢迎阅读!
千里江山图,观后感,清明上河图,名画,传世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观后感

——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

清明上河图观后感:

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清明上河图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数量庞大的各色人物,牛、骡、驴等牲畜,车、轿、大小船只,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纵观全图,自印章看,我认为清明上河图有缺失的部分,全图画有街道、商铺、城门、院落、湖泊、桥头、码头、郊外、旷野,能够把一个方方正正的城市,用长卷的形式毫不违和且非常和谐的画下来,而且画中每一个人物或许神态模糊,但是都很细致,我认为在画作刚完成时,神态应当都是清晰的,而且每一个人物的动态都不相同,整幅画有一种联动性,不像是死物,所有的东西都活了起来,非常生动形象的反映了北宋时期汴京城内外的市井生活,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繁荣,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艺术品和历史印记。

现在我想就画中一个我想关注的细节进行赏析,就是城内的景色,我认为城内的部分画的部分有点少,不知道是因为内城接近皇宫不能画,还是因为画作有遗失和缺损,但是遗憾也是一种美,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这样长的部分已经很不容易了。从城门部分看起,我有一些疑惑没有设置防卫兵,城楼上也无人看守,好的方面来看,当时处于社会大同状态,所以不设防,但结合当时的历史画上描写的并非大同社会反而将当时社会的隐患描写的淋漓尽致,城防出现了问题,城门无人看守,骆驼商队自由出入,外敌入侵更加方便,冥冥之


中感觉到有一种不属于这个社会的违和感,不知当时的皇帝有没有看出来,或者看出来但选择性的忽视了。抛开历史原因,单从画作来看,看到的是一种非常繁荣的景象,奔驰的马车,窜动的人群,鼎盛的店铺,正店里面人头攒动,店外人声鼎沸,赵太丞家三个女子不值聊着什么,左边围栏边还坐着两个看似悠闲的人,可以说该幅画每一处都是细节,每一寸都是时光。

千里江山图观后感:

千里江山图,是北宋王希孟创作的绢本设色画,属青绿山水画坛上的巅峰制作51.5厘米,长1191,5厘米,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该作品以长卷形式,立足传统,画面细致入微,烟波浩渺的江河、层峦起伏的群山构成了一幅美妙的江南山水图,渔村野市、水榭亭台、茅庵草舍、水磨长桥等静景穿插捕鱼、驶船、游玩、赶集等动景,动静结合恰到好处。在该作品人物的刻画上,极其精细入微,意态栩栩如生,飞鸟用笔轻轻一点,具展翅翱翔之态。这幅画卷不仅代表着青绿山水发展的里程;而且,集北宋以来水墨山水之大成,并将创作者的情感付诸创作之中。虽属于写意之作,但不乏工美佳作,表现了青年画家具有严谨的生活态度,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这幅画虽然是山水画,但是也有生活的气息,山脚下有亭台楼阁,有小桥流水,小船荡漾,垂钓的人,看景色的人,白衣人们或许过着隐士的生活,飞流直下的瀑布,青色的山峰,好像是航拍的景象,有一种一览众山小但身在此山中的感觉。

纵观全图,有一种大气磅礴的感觉,我认为,千里江山图的美,在于一个18岁少年对于这个国家倾注的情感,年轻的画师毫不吝啬的把北宗的富足和雅致细细的展现在这一片风光里,我们几乎能感受到他对这幅画倾注的心血,和对这个所处社会的期待。

我所选择的两幅图都是北宋时期的作品,跟宋徽宗都有或多或少的关系,清明上河图我认为比千里江山图更写实,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清明上河图是当时环境的具体体现,而千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yH5K.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