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的意义

2022-11-10 10:33:3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教育学的意义》,欢迎阅读!
教育学,意义
三、教育学的价值(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这是补充的部分,教材没有专门论及)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具有一种“求价意志” ,是一种“价值”动物。人类的任何活动都打上了价值的烙印。理论上说,人类不会去从事那些自己认为没有价值的事情。这也就意味着,人类对自己的活动的价值认识得越清晰、深刻,就越能够克服种种困难,追求并最终实现活动的目的。因此,学习研究教育学,首先要弄清教育学的价值。

(一) 超越日常教育经验

人类有关教育的认识大致有两种基本的形式:一种是习俗的形式,即人类在日常教育活中对教育问题自然形成的一些态度、看法、评价或信念,他们构成了日常教育经验另一种是科学的形式,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教育学” ,它诉诸于专门的范畴、方法和表述方式,力图对教育问题有一个系统、合理、深入的认识,它们构成了教育理论或学说。

历史上看,对于教育问题的习俗性认识是一个比较古老的形式,而对于教育问题的科学认识只不过是近代以来才发展起来的。因此,可以说教育科学认识,是对教育习俗性认历史发展的必然, 是日常教育经验的一种历史性超越。 之所以会发生这种历史性的飞跃:第一,教育习俗性认识以及由此产生的日常教育经验本身的局限性。比如说,教育习俗的认识往往是一种直接的和感性的认识,没有经过理性的思考。也正因如此,教育习俗的认识以及由此产生的日常教育经验往往也是流于表面的,存在内在矛盾的,容易产生歧义;第二,随着近代以来教育实践活动范围的扩大、结构的复杂和内容的日益丰富,传统的习俗性认识以及建立于其上的日常教育经验已经逐渐失去了解释、规范与指导的作用,在现代教育实践的需要面前变得日益捉襟见肘。因此,现代社会就必然要求以科学教育认识来代替习俗的教育认识, 科学教育理论来代替日常的教育经验

从现实来看,这两种教育认识形式及教育知识形态都是存在的,它们共同构成了教育活的认识论基础。一方面,教育的习俗认识不仅大量地存在于家庭教育生活中,而且也存在于学校教育生活中。许多教师在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时,依据的主要就是他们从习俗性认识中所获得的日常教育经验“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孩子不打不成才”等。另一方面,由于现代教育科学的发展与普及,教育理论知识也走出了大学“象牙塔”,对学校、家庭以社会日常教育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当一些家长在教育孩子出现问题时,会自觉地寻教育理论的帮助, 这说明他们已经认识到日常教育生活经验对于家庭教育实践的不充分性。 至于学校教育的观念、制度和行为,更是直接建立在系统的教育理论基础之上的。教师个人的日常教育经验是重要的,但已经不处于支配的地位。而且,教师们还经常通过教育理论学习研究来重新审视自己的日常教育经验 并将其纳入到教育科学认识的架构之中。

(二) 科学解释教育问题(求真)

教育学之所以能够超越日常的教育经验而成为一门专门的教育认识活动,是与其自身的认识方式分不开的。这种认识方式就是“科学的”认识方式,即可以对教育问题进行“科学的”解释。这里的“科学”一词,即一种借助于“猜测”和“反驳”而进行的从旧问题到新问题的认识活动,其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获得对于教育问题的“终极解释”或“绝对真理”而是为了寻求“更好的”“更有效的”因而也向进一步批判“开放的”解释。 教育学作为对于教育问题的科学解释,其解释是有理论视角、根据或预设的,而不是直接建立在感性经验与判断基础上的,因而是一种理性的解释。教育学作为一种对教育问题的科学解释, 于各个研究者或解释者所处的地位及所偏好的理论基础或视野的不同,因此会出现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解释,这种不同的解释不会导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认识论相对主义,只是呼唤不同解释之间的理性的、深层的和积极的交流与对话,其最终目的是通过理性的竞争,发现最恰当的解释方式。 正是通过教育问题的科学解释,人类的教育知识才能持续不断地增长,以满足不断发展的教育实践的需要。 因此,从事教育研究,一个基本的任务就是要促进教育知识的增长,提供对于教育问题的新的更有效的解释。

(三) 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求善)

教育学对教育问题进行科学解释的目的尽管是要促进教育知识的增长,但是并不止于教育知识的增长。从古今中外教育学者们以及一切从事教育研究的思想家们的研究来看,他们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开展教育实践。所以,教育进行科学研究既是教育实践所提出


的客观要求,又最终需要回到教育实践。甚至可以说,教育学本身就是一门实践科学教育实践并非一个纯粹意义上的“做”,它总或多或少地包含着实践者的理性思考。在对教育践的分析和理解中,必然包含着对其中所蕴含的教育理论的分析和理解,在对教育实践的改造过程中,必然包含着对其中所蕴含的教育理论的修正或重构。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学就扮演着一种“中介”或“桥梁”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领悟教育的真谛。 一位教师不同于一位工人。工人在一般情况下只完成生产流水线上的一道工序,工序是固定的,工人因此在经过了一定的训练或实践以后就能达到“自动化”“熟练化”的程度;而教师面对的是学生的整个精神世界,而学生的精神世界是独特的、随着外部世界的变化而变化的,教师必须有一种高度的自觉才能在每一时刻理解和把握学生的精神世界并采取适当的方法促使其健康成长。没有这种教育自觉,教师及其教育工作就会陷入陈规陋习之中,而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那些发生生活悲剧的孩子,百分之百的都是由于教育者缺乏教育学知识。其结果,在好的情况下,是把少年留在学校受到淘汰;在坏的情况下,就是把孩子送到劳动教养营关几年。 实际的学校生活中,我们会看到许多教师不理解、不尊重儿童的感情,导致学生疏远教师和集体,使儿童的性格变得孤僻和执拗,而有些教师却反而为儿童的执拗而感到惊异。对学生态度和方法上的不公正,往往导教育的失败。因此,我们的社会,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需要懂得教育学,要懂得科学,讲究方法,否则是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复杂的任务的。(电击)在教师对教育工作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在他们不善于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复杂过程的情况下,在他们本人社会所负的责任缺少明确认识的情况下,隐藏着教育的错误、失败,甚至是灾难的因素。做教师的应当把在教育工作中确立人道主义原则视为教育修养的最重要的品质。《要相信孩子》P3

2、为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

长久以来,在技术理性主义思想的主导下,教育教学被看成是一种近乎纯“技术”的事情,教师基本上承担着技术人员的角色,是用别人设计好的课程达到别人设计好的目标的知识传授者,是手段——目的的中介人。他所能够关心的而且必须关心的只是,对于给定的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在各种可能的完成途径中,确认哪一些具有相对更大的效用,以便在实践中予以选择与运用。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职业成为专业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口号,在欧美教育界广为流传。当前,随着教育改革事业的不断深化,教师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变化就是从传递型的教师转变为研究性的教师。 教育新闻调查”显示,把教师看成职业、事业、专业的人,比例分别为 49.4%46%4.6%将近一半教师仅仅将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作为养家糊口的手段,作为一种职业。教师把自己的工作作为职业看待,就很容易成为“匠人”;作为事业看待,就会热爱教师工作对学生充满爱心,可能成为传统的优秀教师;但教师的最高境界是把它作为专业。教师只有成为研究者,才能更好的适应教育改革的挑战。

3、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积极的、健康的教育态度是教育工作的精神动力,消极的和不健康的教育态度则是导致教育内在缺陷的主要原因。在各种各样的教育态度中,教育信念因其坚定性和强烈性而成为一种最可贵的精神力量。拥有坚定的教育信念是所有伟大教育家的共同人格特征,其本身就具有强烈的教育意义和伟大的凝聚力量。然而,教育态度、教育信念都不是凭空形成的,也不是教育者狭隘感觉经验的产物。 它们与教育知识特别是教育理论知识的获得有着直接的关联。教育学的学习研究是形成一个人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的一个入口和基础。

4、获得一定的理论知识,形成初步的教育工作能力,提高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自我反思是指能够不断地在思想领域对自己所作所为的合理性和合法性进行追问;能够自我发展是指能够不断超越自己已经达到的教育境界。无论是自我反思还是自我超越,经验领域内是不可能完成的,因为经验易于形成习惯,而习惯的力量从总的方面来说是保守的,而不是前进的;是封闭的,而不是开放的。只有教育理论才能帮助超越经验的限制,摆脱习惯的束缚。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不断的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yE5x.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