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于大山深处,守绿色初心》,欢迎阅读!
![初心,大山深处,绿色](/static/wddqxz/img/rand/big_1.jpg)
于大山深处,守绿色初心
作者:暂无
来源:《福建支部生活》 2020年第9期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洋林人”的心里,“两山论”有着更朴实的表达:用一生爱一树。
本刊记者 邓斯妮
盛夏时节,地处南平市顺昌县洋口道坪村大山深处的福建省洋口国有林场阳光绚烂、莽莽苍苍。
这里有一群人,他们默默诠释着“坚守初心,赤诚奉献,久久为功,科研报国”的“洋林精神”,让洋口林场杉木育种领跑世界。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福建洋口国有林场杉木育种科研团队。8月20日,在省委宣传部主办的“八闽楷模”发布仪式上,“洋口国有林场杉木育种科研团队”被授予“八闽楷模”荣誉称号。 从名不见经传的小林场,到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杉木种质资源库,洋口国有林场杉木育种科研团队整整用了60多年。 辉煌成绩的背后,是林场几代科研人员不懈探索的艰难历程。如今,即使走过一个甲子,他们依然坚守绿色初心,与杉木为伴、与青山为伍,在大山深处续写着一个个美丽动人的奋斗故事。
筚路蓝缕 以启山林
从福建北部的顺昌县城驱车十几公里,就到达福建省洋口国有林场场部,办公楼外墙上醒目的标语“世界杉木看中国,中国杉木看洋口”彰显着林场的骄人业绩。作为中国南方特有的用材树种,杉木之于林业的重要性,相当于水稻之于农业一样。建于1956年的洋口林场是如何在60多年间把野岭荒山变成绿水青山,同时又创造了巨大的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
时间追溯至上世纪50年代末,中国在林业育种研究方面还较薄弱,我国杉木遗传育种先驱——南京林业大学的陈岳武老师带着课题来到洋口林场开展杉木遗传改良研究与推广运用,这和建场伊始就确立了“科技立场、科技兴场”理念的洋口林场不谋而合。1959年,陈岳武老师在洋口林场组建了杉木育种科研团队,并在全国率先开展杉木第一代品种改良攻关。1975年,洋口林场建成全国首个生产性杉木第一代种子园。多年观测数据显示,使用第一代良种苗木造林,比一般杉木增产15%到20%,最优家系子代可增产60%至70%。1985年,年仅50岁的陈岳武积劳成疾,抱憾离世。两年后,由他主持的科研成果《杉木第一代种子园研究成果的推广运用》摘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林以种为本,种以质为先。陈岳武老师和洋口林场科研团队用了整整30年回答了国家林业发展的3个问题:要不要做林业育种工作?良种选优有没有效果?如何进行良种选优?
之后,陈岳武带的研究生施季森接过了科研接力棒。1980年,林场在全国首先攻克了杉木生长和木材品质联合遗传改良难题。施季森教授为了不误林时,保证杂交授粉质量,十几个春节没有和家人团圆,有一次他回家的时候,孩子见到他竟然喊他“叔叔”,内心的酸楚可想而知。“洋口林场要把科学技术普及到不仅是领导层,管理层、科技人员、普通的林农和工人都要知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研来不得半点马虎。” 施季森教授眼神愈发坚定。
常规管理实施作业的杉木达主伐期需要24年~26年,这26年里藏匿了多少人的时光。从工区到场部,从普通职工到副场长、场长,洋口林场第六任场长李寿茂在林场种业创新征途中
付出了自己36年的光阴。作为上世纪60年代末的大学生,李寿茂经历过“与鸡鸭同睡”的陋舍,也曾在两幢土墙房中间搭起了水沟上的“一线天”婚房,一起分配到场的其他8位大学生在20年里都陆续离开了林场,唯有他坚守了下来。在曾经林场发工资都困难的阶段,他依然穷尽一切办法借钱发工资,扛住压力搞科研:“所有人的工资发完了,我老李最后再发。”如今已74岁满头白发的他说起往事依旧语气坚定。
艰难困苦 玉汝于成
从1956年建场到现如今,四代杉木育种人在产学研结合的漫漫长路上,用60多年建成了我国第一个杉木优树收集区,第一个杉木无性系嫁接种子园、第一个杉木种子园子测定林、最大的杉木第一代生产性种子园。如今,新一代洋林科研人黄金华、叶代全、李勇等人在第四代杉木育种科研中传承事业,于大山深处,守绿色初心。
实现组培苗产业化的过程中所要面临的一大关键问题是如何建立组培快繁技术体系。2002年,现任种苗科科长的李勇到福建省林科院学习组培技术,在2004年洋口林场启动杉木工厂化育苗项目,开始组培技术研究和组培苗生产。李勇抱着试试的心态,开始干起了组培育苗。2006年,在李勇精心呵护下,5万株的第一批组培苗下地,然而第二周等待李勇的却是组培苗全黄的结果。“当时都傻眼了,唯一的想法就是要赶紧找出原因。”李勇说道。经过上万次的实验和反复论证,李勇带领杉木组培研发团队终于研发出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洋020”“洋061”“洋063”等10个杉木优良无性系组培配方和育苗技术体系。目前,洋口林场杉木组培生产中心年产组培苗可达2000万株。
从“砍树经济”到多元经营,从打破“林场机关化、工人干部化”到改变“不工不农、不事不企”的困境,从承担杉木育种研究及推广到开展林业碳汇交易试点和森林旅游,洋口林场的科研定力,不仅体现于决策层,也根植于每一个职工内心。
雅西高速,被称作“云端上的高速”。其中在四川省雅安市拖乌山境内的 “双螺旋隧道”路段,是雅西高速中最险要的一段,而就是在这里,2018年11月,负责省外杉木选优工作的林场科技科科长叶代全和同事曾经在这里遭遇小气候变化,手机遇冷开不了机,如果车子一旦熄火,他们将陷入极大的危险之中。最终,在司机的艰难操作下,他们才安全通过这一路段,期间人员被困了4个多小时。现在回想起来,叶代全还有点后怕:“类似的经历还有很多,每每遇到都让人心惊胆寒,但是当采集到优树回来后,这些苦也就忘却了。”目前科研团队已实地走访了四川、贵州、湖北等地,共收集到7个省份的285份种子。“未来,我们还要踏遍全国17个生产杉木的省份,把最优质的杉木种质资源带回洋口!” 叶代全笑着说。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杉木遗传改良科研,最终的目标是实现良种推广与产业化应用。2009年,洋口林场成功注册“洋林”商标。如今,林场研发推出的“洋林”牌系列良种生长快、材性优、抗病害、耐瘠薄、产量高、营林成本低,越来越多的林农成为良种造林的受益者。
建西镇谢屯村村民祖基权长期缺少经济来源。2016年,林场杉木育种团队与他签订了委托育苗协议。一开始,祖基权抱着尝试的心态先种了2亩,林场科研人员对他进行了详细的技术指导并帮助他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曾经种过土苗的他发现,只要三四年,良种造林的优势便显露无遗,无论从高度、地径和郁闭成林时间上看,表现比土苗要更优秀。现在的他已经扩种到15亩,一年可育苗四五十万株,由林场包销,年纯收入可达8万元~10万元。“日子比从前是越来越好了。”祖基权笑着说道。
集聚一代代科研人才及林场工人的智慧和汗水,洋口国有林场终成生态、经济、社会优等生。洋口林场先后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国家杉木种质资源库”“首批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
地”“国家林业和草原长期科研基地”。目前林场的杉木育种处于全国领先的第四代水平,跟美国和澳大利亚齐头并进,已建成全国种质资源保存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规模最大、良种档次最高的国家杉木种质资源库。截至2020年4月,林场先后获得科技进步奖28项,其中国家级科技进步奖5项,省部级23项,大部分成果居国内、国际领先水平。
在大山深处的洋口林场, 这里的自然是真实的自然,是原生态的自然,是科学的自然,一批批林业工作者把对林学的热爱渗透到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把广泛、丰富的科学知识与青春交织一起,造就了新时代的“洋林精神”。
责任编辑:夏秋月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xrD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