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小学大课间活动设计和实施效果的研究》,欢迎阅读!
![活动设计,课间,效果,实施,小学](/static/wddqxz/img/rand/big_50.jpg)
小学大课间活动设计和实施效果的研究
作者:陆茜
来源:《体育风尚》2018年第12期
摘要: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的如火如荼,已成为一个新的体育锻炼形式,促进在校学生的身体能力。以往大课间体育活动只是单纯的课间操,学生整队进入操场,完成一套广播体操,退场就完事。活动较为单一,现如今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为三十分钟,且活动形式多样,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运动负荷适宜,既全面提升了学生的体能,又让学生掌握了运动技能,强化了动作技术,真正做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和教育部《切实保证中小学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等文件精神,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有明显实效,同时展现了学生的青春魅力。 关键词: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活动设计 一、大课间目标的设计
学校先制定体育教育的总体目标,在总目标的指引下,再制定大课间活动的目标。小学一到六年级的学生,要根据学生年级的不同制定适宜、切实可行的目标,要有一定的层次递进,由低段到高段形成一个循序渐进并逐步巩固的深化。水平一的学生好动,模仿力强,但身体素质等能力较弱。水平二的学生好奇心旺盛,身体素质能力处于上升阶段。水平三的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阶段,男女生差异逐渐明显。所以在设定目标时要尽量综合考量,根据其所处的水平段进行合理的设定,使学生全面的发展其身体的各项素质能力。 二、大课间内容的设计
大课间活动的内容设计要面向全体师生、关注差异、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身体发育、成长规律、季节变化、运动符合等要求。大课间活动的内容大致分这么几个类别:第一类是国家推广实行的广播体操;第二类可能是学校自编的素质操;第三类可能是学校推广的特色体育项目内容;第四类是体育游戏类。这几个类别项目都可以进行多种设计改编,切合自己学校的实际,可以按照年龄、年级、季节、特色、运动强度和密度进行合理组合,设计学生喜欢又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活动方案,使大课间活动的价值最大化。 2016年太仓市港城小学大课间活动案例:
大课间活动听到下课铃声,学生迅速整队,两路纵队进场,到达每个班级的指定区域位置。大课间活动过程由音乐控制,合成的音乐积极健康,节奏鲜明;音乐一换,练习内容紧随更换,练习的节奏和音乐的节奏融为一体,让学生投入其中,使得整个操场活而不乱,充满活力,既发展学生的律动节奏性,又让学生得到了艺术的熏陶。港城小学大课间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安排学生完成30″×3的素质练习。第二部分:每班学生在指定区域完成大課间活动表的内容。(见表1)
设计时要考虑学校的器材种类,并根据水平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校训练梯队的种子培养来安排各年级段学生的活动项目内容。第三部分:全班迅速排成两路纵队按照活动区域进行慢跑。第四部分:听到号角声,各班慢跑到操场班级路队的位置,每位学生一个蓝点站位,进行武术操——旭日东升的练习。
评析:第一部分素质练习,是为了打开学生的各身体机能,活动各关节,符合运动规律。第二部分分年级、分类别、分特色、分器材进行活动,提高学生对运动的兴趣,让其积极参与到游戏活动中来。第三部分慢跑是为了提高全体学生的身体机能和耐力素质。最后一个部分武术操——旭日东升是缓解心率的放松调整,同时又让学生回到了整齐划一的队列中来,增加集体主义感和凝聚力,让学生积极调整状态,进入到接下来的学习中去。 三、大课间组织形式设计
大课间活动的形式对大课间目标达成也会存在一定影响,因此在组织形式的设计上也应有整体规划的意识。
面对学校日渐八轨的实际状况,学校要根据操场的场地和班级个数,做合理的区域分配。 当然场地的区域分布也会根据实施情况进行相应调整。全校性活动、分年级活动、班级活动、分项目活动等组织形式都是大课间活动的常见组织形式,每种活动形式都有其优点和不足,因此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使用,最好组合几种组织形式,可以实现优势互补。
本次案例的港城小学的大课间体育活动,通过各年级的水平段特征,学习强化相适应的运动技能,比如:一二年级着重游戏,三四年级着重篮球的培养,四年级重点是足球技能的掌握,五年级是长绳的团队合作和篮球接力的训练,六年级着重武术对练。每个年级都有每个年级的小小任务,选择了符合学生身心特征的项目,利用大课间时间的多次重复练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同时符合技能形成的规律,使学生真正地掌握了基本技术。第三和第四部分都是全校性的活动形式,组织全校学生有序排好两路纵队在指定区域进行慢跑,随后跑到指定位置进行武术操的调整放松。 四、小结及建议
大课间体育活动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通过体育与音乐艺术的结合,满足了学生生理、心理的需要,是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符合学生生长发育需要,突显了学校体育的创新精神和快乐体育的魅力,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是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在整个设计理念下,大课间活动的教育价值是鲜明的,通过一段时间的时间,发现大课间就是个有效的载体,发展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在灵活、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体育活动,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身体素质能力。但是评价反馈机制上存在漏洞。有效的评价机制才能激励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并能发挥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可以参考一些其他学校的大课间案例,从学生的出勤、入场、活动、退场和责任教师的到位情况进行量化评价,并把评价成绩纳入班级考核评选之一,作为优秀班级的重要指标,鼓励学生更好的参与到活动中,积极锻炼。激励班主任老师负责管理好大课间的操作,其他老师辅助班主任的管理,有责任,有安全。人人有责,责任到人,保障好大课间活动的有序进行和开展,这样才能避免存在的机制漏洞。 总之,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设计必须遵循安全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创新性原则等,只有遵循的上述原则因素才能更高效地开展和进行。当然这只是本
人针对港城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设计和实施后的一些小小感受和思考。后续仍需继续研究和摸索,从而进一步解决存在的不足。希望大课间体育活动能越办越好。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xaA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