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不良行为养成中的两个维度

2023-07-02 23:37:1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青少年不良行为养成中的两个维度 》,欢迎阅读!
维度,养成,青少年,不良,行为
青少年不良行为养成中的两个维度

作者: 郑磊

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3年第9



收稿日期:20130506

作者简介:郑磊(1980 ),男,吉林白山人。吉林省团校青年工作理论教研部,讲师,研究方向:青年社会学。

青少年不良行为养成中的两个维度

郑磊

(吉林省团校 青年工作理论教研部,吉林 长春 130000

摘要:在青少年不良行为养成的过程中,存在诸多的影响因素,而不当的家庭教育和心理原因是影响青少年不良行为的两个重要维度。那么,这两个维度与青少年不良行为的养成存在什么样的关系?本文从这两个角度对青少年不良行为养成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与思考。

关键词:青少年不良行为;家庭教育;心理原因

中图分类号:C9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9009102

在青少年不良行为养成的过程中,不当的家庭教育和心理原因这两个因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对吉林省不良行为青少年群体进行了以个案访谈为主的调查研究,其中,间接调查有不良行为青少年307人,直接访谈有不良行为青少年62人,时间为20124月。1

一、青少年不良行为的家庭教育原因分析

家长是青少年成长的第一任老师,青少年所处的家庭环境对其不良行为的产生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换言之,一个家庭教育不健全的青少年更倾向于产生不良行为。可以说,青少年的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不良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西方研究表明,“青少年教育成功的主要因素在家庭环境,家庭因素的重要性几乎两倍于社区与学校两项因素的总和”。[2]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成长中发挥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家庭除了具有基本的养育功能外,最重要的是具有培养孩子健全人格和促进孩子社会化的功能。没有不良的青少年,只有不幸的青少年。每一个青少年不良行为的养成,究其原因都与家庭教育失当或不良家庭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家庭教育是影响青少年不良行为的重要方面之一。下面,我们具体分析个案一。

个案分析一:有不良行为青少年A,家庭教育失误。

A的基本情况:男,14岁,独生子,初中年级学生,成长在三世同堂的环境中,被其家人溺爱,性格倔强、固执,缺乏自制力,责任感较淡薄,有较强的逆反心理,虚荣心较强;A和其父母相处不融洽,曾经多次离家出走,是一个有心理障碍的孩子。


调查中我们了解到,A从小在爷爷、奶奶及父母的共同关心和呵护下长大,由于是家中的独生子,更是得到爷爷、奶奶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溺爱,谁也不能碰他一下,谁也不能说他一句;其母亲经常管教A,父亲却对A放任自流;由于母亲的管教,A曾多次离家出走,A的家教育处于无能力状态。

A不良行为的主要表现为:在学校期间,不服从老师的管理,曾多次在教室内和老师大吵大闹,在班级中带头和老师作对,并且和同学一起起哄,让任课老师不能正常教学,表现出极强的逆反心理。

在个案一中,由于家长的溺爱、娇惯,或者说是家庭教育不当,使A养成了有缺陷的性格或心理状态,进而造成了其后来的不良行为。古人云:“宠子不娇,娇子必歧。”父母溺爱是养成孩子任性、自私、专横、懒惰、依赖成性等不良性格的主要原因。[3

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前提,家庭教育不当甚至失误,会直接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甚至性格和心理人格。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有力支持,而错误的家庭教育则是孩子成长的羁绊和牢笼。在A的成长过程中,其父母没有正确地教育孩子,以溺爱的方式表达对孩子的爱护,但是,这种溺爱达到一定程度后,反而使A的性格更加自私和放任化,使A很难适应学校和社会的各种规范,从而造成了其后来的不良行为。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不良行为青少年的家庭教育问题。在我们的调查中,几乎所有的有不良行为青少年都存在家庭教育不当的问题。[4

二、青少年不良行为的心理原因分析

产生青少年不良行为的心理原因,主要指影响青少年不良行为的一些主观因素,比如青少年的价值观、心理因素和性格特点等。[5

产生青少年不良行为的心理原因具有鲜明的“年龄阶段性”和“生理性”。 每个年龄阶段或不同的生理周期,产生青少年不良行为的心理原因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国内外学者针对这一问题开展了大量研究,比如青少年在年龄阶段上的“叛逆期问题研究”和青少年生理发育的“青春期问题研究”等等,这些心理原因诱发了诸多青少年的不良行为。

(一)不健康的心理状态是造成青少年不良行为的重要心理原因

下面,我们选取个案二,结合青少年不良行为的基本情况,做深入分析。

个案二:有不良行为青少年B,性格易怒,有暴力倾向,经常酗酒。

B的基本情况:男,16岁,高中年级学生,父母离异,随父亲生活。

调查中,我们了解到B脾气倔强、易冲动,有暴力倾向,经常酗酒,情感上脆弱敏感;在与B的访谈中,我们发现B的行为举止间有较重的社会习气,经常与一些校外的社会人来往;在学校时,B经常与老师、同学发生争执,甚至发生肢体冲突。

从对个案二的分析中,我们注意到B的酗酒、打架斗殴等不良行为,与其性格的特点和情感上的敏感有直接的关系。B由于从小父母离婚,对其心理和情感造成了一定的伤害,其自尊心和价值取向存在一定的问题,这造成了B的行为具有暴力倾向。当与老师、同学发生争执时,B经常采用比较极端的方式来解决,即采用打架的暴力方式解决。从这个意义上看,B的不良行为主要是由其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引起的。而且,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这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普遍存在于有不良行为青少年之中。


(二)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碍是造成青少年不良行为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下面我们再结合个案三,就心理疾病影响青少年不良行为的情况做进一步的分析。

个案三:有不良行为青少年C,患有“心理幼稚症”。

C的基本情况:男,14岁,初中年级学生,学习成绩优异。

调查中我们了解到,C性格温和,在亲友和老师眼中是一个好学上进的好孩子。但近两C连续出现异常行为,具体如下:1.在公交车站,无故将一名女乘客的裙子剪坏,当事人报警后被拘留教育数天。2.10元钱私自买卖被盗窃的自行车,后被警局传讯。3.跟着一名同班同学到居民家中偷窃。被抓后追问他原因时,C回答:“因为他是我朋友和同学,不去不好意思。”C的行为呈现出“无知型”和“幼稚型”的特点。心理测试表明,C的智商属于中上水平,无精神病症状,但其心理发育不成熟,思想幼稚、心理认知水平低下。这是“心理幼稚症”的典型例子。经过心理辅导及老师、家人的教育C的症状逐渐好转,不再出现异常行为。

在个案三的分析中,我们注意到C产生不良行为的主要原因是其“心理发育不成熟”,即患有“心理幼稚症”。这种心理幼稚的状态,使得C的很多行为不合常理、不合逻辑,甚至幼稚可笑。可以说,C的不良行为是一种“无意识”的不良行为。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还有很多类似C的青少年,他们大多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碍。

通过对个案二和个案三的分析,我们发现青少年的不良行为很多都直接与其心理状态和心理疾病相关联。换句话说,一些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疾病是影响青少年不良行为的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在青少年不良行为的养成过程中,家庭教育和心理原因是影响青少年不良行为养成的重要因素。因此,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对青少年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或心理干预,是预防青少年不良行为养成的重要措施和方法。

[参考文献]

1]袁承为等.吉林省有不良行为青少年调研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20128.

2]张淑娅.家庭内聚化、多元化与未成年人的亲情饥饿感[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61.

3]张文静.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表现成因及矫正[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

4]唐如前.青少年不良性格与家庭教育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3.

5]罗莉娅.浅析青少年犯罪心理原因及其对策[J.黑龙江史志,200924.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xHA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