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礼仪制度介绍分析

2023-05-04 18:08:4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夏朝礼仪制度介绍分析》,欢迎阅读!
夏朝,礼仪,制度,分析,介绍
夏朝礼仪制度介绍分析



关于夏朝礼仪制度介绍分析 夏朝礼仪制度介绍

原始先民的部落融合有两种途径即:征战与结盟(或和亲)在中国远古时期,先是蚩尤打败了炎帝,从而促成了炎帝和黄帝的结合;夷西扩,收并了部分苗蛮;接着是炎黄东夷三大部落的征战与融....从此便形成了我们的华夏民族....

《礼记》有载:礼事起源于隧皇,礼名源于黄帝。到荛舜时期制嫁娶之礼即:定妻妾之制;别生分类即:区别嫡庶,定宗族之法;弗及嗣,赏延于世即:依礼制实施赏罚。礼大体涉及到身份,地位,婚丧,祭祀,交际等各方面。(祭祀又被称为国之大事!说明了礼源于祀)礼不仅重视等级,而且还重视亲情,从而使中国礼法在初生之时便带着“情”的印记具有伦理纲常教化等内容。夏朝(约为前2050年—约前1600)

中国史书记载的第一个朝代。根据史书记载,夏朝是禹的儿子启废除了传统的部落“禅让”制,杀死益而称王,建立的中国历史第一个国家。夏禹传子代替了以前的禅让制度,由禅让制变成王位的世袭制。夏朝共传13代,16王。夏朝其中心区域在今天的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带。据说启死后,太康即位,出现了一时的政权更迭,即所谓“失国”。再经少康中兴,重建夏朝。到孔甲统治时,夏朝走向衰落。此后,三传至桀,夏朝灭亡。约400年,后为商朝所灭。

由于夏朝没有文字直接流传下来,所以,长期以来对其了解还主要依赖古代文献的记载,包括夏朝的国王、官吏、军队以及刑狱情况。现代以来,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村遗址中大型宫殿、墓葬以及许多青铜器的出土,则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作为奴隶制的夏朝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等等方面的.情况。


夏朝的部落介绍

关于夏朝是否真实存在目前尚有争议,一般认为夏朝是多个部落联盟或复杂酋邦形式的国家。关于“夏朝”这一称谓的来源有十种说法,其中较为可信的观点是“夏”为夏族图腾的象形字。

《史记·夏本纪》云:“太史公曰: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戈氏。”

与夏王朝关系密切的异族,主要是分布于黄河下游以及淮河流域的东夷和淮夷。《后汉书?东夷传》云:“夷有九种;曰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统称之为“九夷。”夷人对夏王朝叛服不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夏王朝国势的盛衰。《后汉书?西羌传》云:“王政脩则宾服,德教失则寇乱。昔夏后氏太康失国,四夷背叛。”

夏朝前期,因国内局势动荡,无暇外顾,夷人势力迅速强大。东夷首领后羿甚至利用太康失国之机,把持夏的朝政,最终取而代之。少康中兴,重振国威,才使夷人处于臣服的地位。《古本竹书纪年辑校》云:“少康即位,方夷来宾,献其乐舞。”“后泄二十一年,命畎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夷、繇(同由)是服从。”《后汉书》卷一百十五《东夷传》注引《竹书纪年》云:“后发即位,元年,诸夷宾于王门,诸夷入舞。”

夏朝时期商品交换发展概况

夏代以奴隶劳动为社会生产的主要支柱,生产力有了新的发展,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生产的规模进一步扩大,生产效率也有所提高,可用于交换的物质产品增多。在农业方面,由于夏代发明了节气和干支纪曰法,制定了历法一一《夏时》、《夏小正》,能够利用季节、气候知识来指导农业生产,加之变水害为水利的能力增强,农业生产较前有了新的发展,粮食生产有了剩余,酿酒由此便发明了。畜牧业也有了新的发展。手工业在夏代也进一步得到重视和发展,除陶器、铜器以外,木、石、骨、玉和纺织等手工技术也有了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whk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