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八年级语文: 《使至塞上》》,欢迎阅读!
诵读欣赏《古诗三首》
使至塞上
教学目标: 1、熟读古诗,领略诗歌意境,体会诗歌中诗人蕴含的情感。
2、抓住古人讲究炼字、炼句乃至炼意的特点,体味诗人遣词造句的妙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
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整体感知教师范读 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 出使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出使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
明确: 作者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鲁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2、自由朗读,限时背诵检查背诵
3、研读赏析齐背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人胡天”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B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 学生对照自己画的图画赏析,四人小组
讨论明确: a.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b.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显得异常醒目。“孤烟”两字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中。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 4.齐读背诵
黄鹤楼
教学目标: 1、熟读古诗,领略诗歌意境,体会诗歌中诗人蕴含的情感。
2、抓住古人讲究炼字、炼句乃至炼意的特点,体味诗人遣词造句的妙处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从《唐才子传》中记载的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 李白曾登黄鹤楼想题诗纪念,但当他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自认无法超越,就此收手。事后对崔颢的该诗念念不忘,曾两次作诗模仿此诗的格调。众多古人称崔颢的这首诗是“第
第1页 共3页
一”、“千古之奇”。这究竟是一首怎样的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教师范读《黄鹤楼》(如有录音也可)。
二、朗读课文、熟悉内容 要求以自读、散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朗读课文,熟悉古诗内容。 三、深入了解、整体感知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 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
个人朗读感受,小组交流:诗人由“黄鹤楼”名字的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想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四、熟读成诵、复习旧知
要求: 1、学生课后反复朗读背诵该诗。
2、回忆、背诵曾学过的与黄鹤楼有关的古诗 回忆、背诵《登黄鹤楼》、《送孟浩
然之广陵》等古诗。
五、布置作业 1、就“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两句展开想象,作150字左右
的描写性文字。
2、收集有关黄鹤楼的诗词典故等文化资料,增加文化积累。
归园田居
一、导入。
陶渊明可算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因为他写出了大量歌颂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的诗篇。他做过几任小官,41岁那年辞官而归,从此住在农村,亲自参加田间劳动,直至63岁去世。这首涛是他辞官的第二年写的,诗题的意思是回到园田居住。附带说一下,在封建时代,皇帝及大臣死后朝廷都要根据他们的行事给一个谥号;陶渊明不是大臣,“靖节”这个谥号是他死后朋友和门人私下给的,为的是表彰他高尚的节操,可以叫“私谥”。
二、读读讲讲问问。
问:这首诗记的是哪个季节的劳动生活情形?(从“种豆”“草盛”“夕露”可以判定,时间当是农历三四月间即春末夏初。)
问:诗人到田间去干什么?(锄草)锄了多长时间?(从“晨兴”到“带月荷锄归”,可以看出他干了一整天。)
讲:诗的前四句只记给豆田锄草一事。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南山”当指庐山,诗人家在柴桑,在庐山之北,故以庐山为“南山”。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i草长得茂盛,把
第2页 共3页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wWa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