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羌在汉藏之间》有感

2023-01-14 04:49:1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读《羌在汉藏之间》有感》,欢迎阅读!
有感,之间
读《羌在汉藏之间》有感

《羌在汉藏之间》是由历史学家王明珂所著。这是一部探讨羌族历史的书籍,也是一本羌族民族志;更正确的说,这是一本描述与诠释“华夏边缘”的历史民族志。这本书不只是描述羌族,更主要的是,作者希望透过羌族及其历史来说明汉族,藏族以及部分西南民族族群边缘的形成,变迁及性质。

这本书大约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社会,第二部分历史,第三部份文化。在社会的部分,有点类似传统民族志的写法,第一章介绍本地的地理环境与人群语言文化表徵,第二章介绍村寨中的经济活动,还有他们跟外围城镇之间的关系。在这两章里面,作者強调他们的一种边缘性质;他们一方面是在华夏或中国的边缘,一方面是在大藏族地区或藏文化区的边缘,他们夹在这两者之间。第三章,进入本书的重要主题族群。本章也是由本地人的“尔玛”“赤部”与“而”(汉人)之概念以及它们在近半世纪来的变迁,来说明本地的族群或民族认同的变迁。在第四章里面,介绍羌族人在如此社会下的情感和行为。在历史篇里面,第五章,作者先讲解我们典范历史知识里面的羌族史,说明这样的羌族史是如何被建构而成。然后作者不接受这样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解释。第六章里面,作者由历史记忆观点重建一个羌族史,就是讲华夏边缘观点的“羌的历史”。第七章是非常关键的一章,村寨民众的根基历史——弟兄祖先故事。这章是贯穿整本书的。在第八章,我谈到英雄祖先历史心性。在文化篇里面,「古

人文:事实)叙事与展演」这一章,等于是第六章「羌族史的再建构:华夏边缘观点」的补充。在第十章里面,主要讲当代羌族认同下的文化再造由羌族本土文化建构的背景,羌族文化再造,羌历年和锅庄舞,羌族妇女服饰等七节组成。

关于羌族,我曾经很无知,一直以为是藏族的一支,因为她的语言被归类为藏缅语系。读完这部书后让我对羌族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羌是一个既古老又崭新的


民族:虽然它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存在已有三千多年,但成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却不过是最近半个世纪的事情。在被识别为“羌族”之前,现在被称作羌族的这些人并不自知是羌族,他们散居在川西的高山峡谷、丘陵平原之间,很多人已经分别被汉族、藏族同化,另有一些则自称为“尔玛”——意为“本地人”。耐人寻味的是:“羌族”这个共同体名称,实际上是外人赋予他们的。

因此,在自觉地意识到自己是“羌族”之前,他们并不存在一个涵盖全体的族群认同,其集体记忆和认同通常只代表同一条沟里的人。这种分散的、多样化、差异性的群体,使得传统上强调民族客观特征(共同的语言、地域、经济生活、心理素质)的定义丧失了意义。王明珂的研究则以羌族本身为主体,强调其主观特征,不是剔除相互歧异的记忆,而是去探讨这些记忆背后的心理原因。

对羌族群体记忆的分析是全书最精彩的篇章之一。一个群体如何看待自身,常常在他们的记忆、传说中折射出来,反映出对“我们是谁”的看法。乍一看,羌族自述的故事杂乱无章、歧异丛出,有些沿

袭“湖广填四川”的说法,自称祖上是湖北麻城迁移来的,有些则回忆英雄祖先几个兄弟到此开荒,另有一些甚至借用了汉族的历史人物,如周仓、樊梨花;中有些故事情节更是违背常识。但在族群研究中,重要的不是事实是什么,而是感受的事实是什么——它并不建筑于理性基础上,而是奠基于成员们的感情基础之上的。这才是这些故事的价值所在:不论从理性角度看起来多么匪夷所思,它们都表达了人的自我认识;因此人们“为何要这样记忆”才是问题的根本。这样,羌族记忆、传说、叙事的演变,实际上也折射出了他们自身的政治变迁。渐渐地,那种只面向同一条沟的狭隘认同,被更广泛的认同(大禹是羌族的共同祖先等)取代,紧随这个进程的,是一个共同记忆的构造和扩散。羌族以往对社会记忆的分歧,正表示着其成员不能共享经验、象征、价值观和传统。通过不断地教育、传播、发现和使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wPHK.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