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大学生社交恐惧症形成原因及干预策略》,欢迎阅读!
摘 要:社交恐惧症形成原因有生理原因、社会原因和心理原因。干预策略采用社交恐怖症量表(spin)进行初步筛选,对于程度较轻的社交恐惧采用预防性干预策略,对于中等程度的社交恐惧采用针对性的干预策略,对于程度严重的社交恐惧采用个别心理咨询干预策略。
关键词:社交恐惧症;形成原因;干预
社交恐惧症;形成原因;干预
社交恐惧症(social phobia, sp),也称为社交焦虑障碍(social anxiety dis-order, sad),是指患者害怕在他人在场时做事或在公开场合进行社交活动,对新环境或陌生对象产生恐惧、焦虑情绪和回避行为并达到异常程度。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社交恐惧、焦虑心理和社交回避行为使得他们学习的机会与社会技能锻炼的机会明显减少,学业、工作能力与主观幸福感明显下降,是大学生中首要的需要关注的心理问题[1]。 1.原因分析 1.1生理原因
社交恐惧症发病的生理原因中包括神经生化异常、遗传因素等,nutt dj等人(1998)研究发现社交恐惧症患者有5-羟色胺功能和多巴胺功能失调[2]。外貌、身高、体味、生理缺陷等原因也可能导致心理自卑,出现社交焦虑和回避行为。"郎才女貌"等传统思想让女孩子对于外貌关注度较高,如果肤色、身材、身高距离自己期望太远,对自己接纳不够则会产生自卑情绪。生理缺陷如口吃、残疾等,对于男孩和女孩都容易导致社交恐惧,这样的学生倾向于回避人多场合,减少别人关注,长期会导致社交恐惧。 1.2社会原因 1.2.1成长经历
大学生如果在婴幼儿时期,工作、家庭冲突、父母去世、离异等原因,孩子缺少家庭的温暖,可能导致孩子自卑、人格退缩、交往困难等。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有一定的影响,过于保护或过于专制的家庭教养方式容易导致孩子缺少社交训练,民主型的家庭方式对于儿童交往自信具有积极的影响。 1.2.2社会支持系统
社会支持系统不仅能够为其提供爱,关心他们的内心世界,而且能够使大学生获得情感上的安全感和支持,为社交能力的提高提供基础,从而改善社交焦虑,减少社交逃避行为[3]。个体进入大学后社会支持存在由纵向、家庭内支持为主,向横向、外部化发展的趋势。绝大部分社交焦虑个体没有处理好这一转变,很多同学仍然依赖家庭给予的支持,没有意识到同学、朋友之间相互支持的重要性。存在社交恐惧的大学生未能构建起自己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一方面内心渴求交往,另一方面内心郁闷孤独,这种心理矛盾在社交恐惧的大学生中十分常见。
1.2.3负性生活事件
负性生活事件可能成为心理问题的直接诱因,导致人际交往的负性生活事件如根据生理缺陷而起的名称不雅的外号,来自权威人士(如学校老师)或青春期异性的负性评价,人际交往中的重大心理挫折等。 1.3心理原因 1.3.1内向的性格
具有社交恐惧的大学生往往性格内向,自尊心较强,敏感多疑,追求完美,对自己的缺陷不能很好地接纳,遇到心理挫折往往倾向于内归因。如遭遇别人的嘲笑倾向于归因为自己
的无能,而不是归因为别人的道德品质问题。 1.3.2不合理认知
认知偏差包括对自我的认知偏差和对人际交往的认知偏差,对自己的认知偏差往往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对自己的优点认识不足,而对缺点加以放大。在偏差的自我意象、自我观念、自我评价基础上产生了消极的自我情绪体验,如自卑、孤独、焦虑等,有时出现外表孤傲与内心自卑同时存在于个体身上。对人际交往的不合理认知表现在对人际交往的目的、意义、内容、方法认知不合理,往往从消极角度看待人际交往,如认为人情淡漠,人际交往目的就是互相利用,拉关系、走后门,人际交往过程中心理防卫过强,总认为别人在挑自己毛病,交往过程小心翼翼,过于紧张。 1.3.3缺少人际交往技巧
社交恐惧的大学生往往缺少人际交往技巧,一旦交往失败,对自信心造成更大的打击,更加恐惧和回避交往。例如不善于交往中的倾听,不善于发现别人的闪光点并给予合适的赞美,在交往中不善于把握尺度,人际交往中不善于整饰形象等。 2.干预策略
社交恐惧症采用社交恐怖症量表(spin)进行初步筛选,该量表是kathryn m.connor等人在2000年发表的,采用5点计分方法(从0~4),共17项,总分超过19分者为有社交焦虑。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联合西华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对其进行了信度和效率的检验,结果均达到了满意的水平[4]。本研究对超过19分的社交恐惧学生开展主动干预。 2.1预防性干预
主要是针对轻度社交恐惧的大学生,帮助他们增强自身自我调节能力为目的。预防性干预体现效率优先的原则,主要采用开设人际交往选修课程形式,鼓励动员轻度社交恐惧同学参加这些课程的学习。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wCx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