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受众心理选择的差异性

2023-01-25 17:39:2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新闻受众心理选择的差异性》,欢迎阅读!
差异性,受众,心理,选择,新闻


新闻受众心理选择的差异性

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新闻受众的地位一直在发生着变化,从早期的“魔弹论”“有限

效果论”“强效果论”到后来的“使用满足理论”及“议程设置理论”等,这些理论的发展都逐渐凸显了受众在新闻传播活动中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传播学的先驱施拉姆就曾很形象的解释过受众的地位:受众参与传播就好像在自助餐厅就餐,媒介在这种传播环境中的作用只是为受众服务,提供尽可能让受众满意的饭菜,即信息。至于受众吃什么,吃多少,吃还是不吃,全在于受众自身的意愿和喜好,媒介是无能为力的。因此,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为了提高广播电视节目的收听收视率,增加受众对节目的喜爱度,传播者对受众个体心理变化的及时把握,从而做出透彻的、准确的、全面的研究与分析这一环节极其重要,它直接决定了节目的定位与走向。

那么应当如何来准确把握受众个体的心理需求?又有哪些关键性的因素制约着受众的个体心理?

根据我们书上对于新闻受众心理的定义认为,新闻受众心理是新闻媒介本身及其所传播的新闻信息和由之而引发的其他刺激直接或间接地在新闻受众头脑中的主观能动的反映。那么也就是说,受众必须是能够自己思考的,有自己想法的独立个体,才能在心理上对外界做出回应。因此我认为,年龄的差异是造成新闻受众心理选择差异的首要因素。为什么我们的生活中长辈与晚辈产生矛盾了,人们往往会说是代沟问题?那就是年龄之间的差距而造成的隔阂。新闻受众也一样,个体之间也有代沟问题,每一个人的审美观、价值观在每一个年龄段都是不同的,心理的想法也是不一样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大家都知道的2005年的超级女声冠军李宇春,从她出道至今,一直都饱受争议,她的外形、穿着、长相、气质等等一直是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年龄大的人说到她尽是批评的口气,似乎她就是不能入眼,而年轻人则不然,剪掉长发,穿起长裤,争相模仿起那帅气的中性风,到如今无数个“李宇春”走在了时尚的最前沿。因此,在面对同一个人、同一件事物,特别是新鲜的东西的时候,年龄的差距往往会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理,使其展现出不一样的、异于他人的表现。此时,新闻媒体在制作节目的时候,应当格外重视受众的年龄这个因素,在节目开办的时候就要定位清晰,到底这档节目是针对什么样的受众群体的,主要是给年轻人看的还是中年人看的,又或者两者皆有,这一点很重要。还有,节目制作方在年龄层次上制定受众群体的时候,绝对不能太过贪心,要循序渐进的去吸引尽量多的受众,而不是一开始就凭自己的主观臆测认为自己的节目可以多范围、跨年龄,而在制作上不分侧重点,结果导致无特定年龄层次的稳定受众。像近年来上海收视率排名前列的《新老娘舅》就是一档受众年龄定位清晰的谈话类节目,它的目标受众就是四十岁以上的中年人,在节目中出现的寻求帮助的嘉宾也通常是这个年龄段的,这就具有接近性,很容易与受众产生共鸣,能产生很好的反响。另外,节目很好的把握住了受众的心理,因为家长里短就是四五十岁人的兴趣点,他们乐意去观看,并且参与讨论。

其次,我认为新闻受众职业的不同也会造成其在选择新闻信息上的心理差异。每一个行业的人都会对与自己这一行相关的信息特别得、着重地注意,新闻受众在选择阅读信息也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和职业的习惯有所偏向性。比如说,一个中国队的乒乓球运动员,当他看到最近世界乒联的新规则,奥运会每一个代表队只能派上两名而不是以前的三名运动员上场打比赛时,他一定会格外的关注,因为这与自己的利益息息相关的,本来中国的乒乓竞争就激烈,现在实行“瘦身”了,就更加激烈了,这条新闻消息就能使他去关注,并且在心理上和行为上随之发生变化。如果换做是一个普通的白领,在看到这条新闻的大标题时,多数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可能是不会感兴趣的,即使点进去看了,也只是随便的浏览,看过就算了的。但是如果他看到了一条新闻标题是与白领们有关的,那么他就会有百分之八九十的概率去看。这就是职业惯性在新闻受众心理上产生的作用。另外,职业也造成受众在选择新闻信息时的需求和动机发生变化。本来受众在注意信息的时候就有随意性大、自由度宽、选择性浏览的特点,再加上职业的惯性,更加造成受众在选择新闻信息上根据自身的需求,有目的的去浏览,是一种求知欲的体现。这时,新闻媒体在制作节目时,可以策划出一档全民参与的节目,每一期可以根据职业划分来做专场。这样每一期都能吸引到不同领域的受众,丰富了节目的受众群。上海新闻娱乐频道的《相约星期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其节目制作方就会在特定的节日播出职业专场,能很好的引起同职业者的共鸣,如曾经的教师、工程师专场,就有很好的收视率。或许这也是其十多年来长盛不衰的原因之一。还有,对于在路上行驶的司机,也可以将其归为一个群体,通过广播为他们制作符合其职业特性的节目,如交通台、资讯台等,为其提供实时讯息,路面交通情况,天气情况等资讯,这也是增加收听率的一个有效途径

再次,新闻受众的受教育情况也会对个体心理产生选择差异性。虽然个体所处的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约束,接触不同的社会群体等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一个人思考、判断、价值取向等,但是毫无疑问,教育对个体的启蒙作用是通过任何一种其他方式都无法赋予和传达的。在接受教育达到一定的阶段后,受众个体的心理就会形成符合自身发展的人生观,同时在价值取向上充分展现出个体的特性,使其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进入到一个新的广度和深度。这些都决定了新闻受众在信息选择上的不同心理差异。像现在出现的一个新的名词“草根文化,它具体指的是什么,怎么下定义,自己真的是不了解,只是知道,赵本山、小沈阳就是属于草根明星,他们表演的节目套句批判“草根文化的评论家的话就是“低俗”,毫无艺术可言,简直就是个笑剧。但是就是这样子的“低俗”节目,自从去年的春晚后就一直火在了各大电视荧屏上,播了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究其原因,我想就是新闻受众个体的受教育程度不同在作祟。虽说当下高学历的硕士、博士甚至博士后一抓一大把,但是比起普通的底层群众来说,还是少了点,而普通的受众他们在选择节目的时候更多的倾向于娱乐性大的、简洁易懂的通俗性节目,因此高端的访谈类节目、语类节目对他们而言就显得毫无吸引力,而渗透进“草根文化的电视节目则正好符合了其心理的需求,使其内心得到充分满足。放眼现下的各大电视台,收视率一直排在榜首的如湖南卫视、浙江卫视等,我们不难发现,其在黄金时间都安排了娱乐性、互动性较大的节目来播出,而宁愿将电视剧延后,因为电视剧在黄金时间的收视率远没有娱乐性节目高,再者,各大电视台旗下也有属于自己的专门的电视剧频道。就拿内地收视冠军湖南卫视来说,其电视台的制作策划的倾向就是娱乐大众,注重互动性。从下午的五点多以后一直到晚上十点的节目安排就是娱乐节目和互动节目,从唱歌类的《节节高声》到新闻类《娱乐播报》再到娱乐互动类的《天天向上》,就是一大推主持人和嘉宾无厘头式搞笑语言和表演的狂轰滥炸,却能吸引住受众的目光。特别是周六晚上的《快乐大本营》,已经成为了湖南卫视的标志性节目,培养了一大批忠实的受众。在看看今年在湖南卫视的节目单上已经消失了的《鲁豫有约》,本来其在黄金时间播出,每一期的嘉宾又不同,应该会有不错的收视率,但是沉闷、单调的谈话节目在受众看来完全没兴趣,主持人和嘉宾那一问一答的问话形式毫无新意,常枯燥,播出次数很多,每星期五期,而且其定位又不清晰,如果给普通群众收看,那么少了互动性和娱乐性,如果给高学历的人看,又显得档次太低了,这样不尴不尬的境地才会导致其最终的消亡。相反来看看央视的《高端访问》节目,节目一开始的定位就非常的明确,就是给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学历的受众观看的,因此每一次请到的嘉宾都是有地位的国家元首、政府要员等,主持人就是央视的著名记者水均益,所以在谈话中比较有针对性,能够抓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w1lK.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