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后现代主义的反“主体性-与马克思的人本思想》,欢迎阅读!
![马克思,主体性,后现代主义,人本,思想](/static/wddqxz/img/rand/big_30.jpg)
后现代主义的反“主体性”与马克思的人本思想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后被神学家和社会学家开始经常使用的一个词。起初出现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用于表达要有必要意识到思想和行动需超越启蒙时代范畴。他们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主张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无所顾忌地反叛之中,可以看到与马克思的人本思想有一些共通的地方,这可以从他们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进行理解;但也有一些差异,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但关注现实的人的生存状况,而且关注现实的人的未来命运,后现代主义者只是把现实的人的异化状态归结为现代性文化理念。对后现代主义的反主体观进行探讨,可以更深刻地认识马克思的人本思想。
标签:后现代主义;马克思;人本思想
面对社会领域所发生的巨大变革,如知识增长而造成的人与世界的分裂、人的异化等问题,继尼采提出“上帝死了”的口号之后,后现代主义提出“人已经死了”,“主体消失了”。而面对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的严重的人口问题、粮食问题和生态问题等,人们在深刻反省自己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上的偏失的时候,后现代主义认为这些问题的出现是理性主义造成的恶果。他们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主张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无所顾忌的反叛之中,可以看到与马克思的人本思想有一些共通的地方,但也有一些差异。对后现代主义的反主体观进行探讨,可以更深刻地认识马克思的人本思想,这无疑是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的。
一、马克思与后现代主义所理解的“人”
马克思把人规定为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个人,指的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马克思在对现实人的实践论分析中得出人学结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在这个“总和”中既包括人与其实践环境即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又包括人与他人在实践中的关系。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马克思认为人是一种自然存在物,具有自然属性,是自然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指出,“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不单依靠自然界而生存,而且能够在自然界之中生产生活资料,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开始。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马克思认为人的社会属性是人所特有的属性。“首先应当避免重新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体对立起来。个体是社会存在物”。人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具体的人,人和社会有着共同的本质,所以,“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啪。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有相同之处。后现代主义也极为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主张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后现代主义特别突出
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强调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自然不是人们统治、占有、掠夺的对象,而是有待人去照料的花园。在现代主义的视野内,现代主体性代表着文明、进步、正义、真理。但是,主体性的极度扩张,又膨胀了人的中心、主宰意识,使人类在对世界的征服中显示出“英雄本性”。主体性与现代性构成了一个价值互证的怪圈。而正是在这一怪圈内,环境污染、两极分化、核战争威胁,一系列的困境正逐步诱导着人类走向自毁家园之路。在后现代主义看来,现实恰恰在崩溃着“主体性”。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也有相同的地方。后现代主义也认为要把人放到社会当中研究,以现实人的生存状况为关注的焦点,从传统哲学对世界本原的关注转向现实的人类生活世界。
二、后现代主义在“反主体性”的过程中所体现的以人为本
首先要明确的是,后现代主义并不是笼统地反对一切主体,它所反对的主体不是马克思所说的“现实的人”,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上帝或其他什么神,而是“现代主体”。这个“现代主体”是启蒙理性的产物,是现代主义的核心。启蒙理性的本意是反对神性,提倡人性,它用人取代神,但是它赋予人以某种先在的优先权和各种近乎形而上学的本质,以另一种新的方式将人变成了“神”,变成了奴役自然和现实个体的工具。后现代主义者认为,现代主体是现代性文化的制造品,他们否认某个统一的融贯的主体。他们认为,主体是虚构的;在极端意义上他只是—个建构。后现代主义者指责现代主体“假惺惺地强调个体是某个潜在的、有效的、理性的代理人”。可见,启蒙理性所造就的现代主体是理性的主体,是一个概念主体’他不是具体的人,而是“抽象的人、大写的人”,而这种主体正是后现代主义批判和消解的对象。
后现代主义的“反主体性”体现了以人为本。后现代主义所谓的“人的终结”,实际上是对资本主义制度所造成的异化的人的批判,当他们提出人的消失、主体的终结之时,并不意味着笼统地否定现实人的存在及其意义,而只是要求颠覆主体的中心地位,取消作为与客体相对立的主体的人的存在,消除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普遍的理性观念对人的束缚。当他们抛弃现代主体,放弃现代主体的责任、道德理想、假定本质等,抱有“成为你自己”的生活态度时,他们要求的实质上是现实的人真正绝对的自由,它以反对现代性的标志——现代主体为策略,表现出一种对现实个体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和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后现代主义宣称‘主体的死亡“理性的死亡’和‘人的死亡’,并不意味着现实中真正的已经死了,而是要求取消一切文本、一切客观性对现实中人的束缚,让他们真正享受当下的自由和权利,以达到个人的幸福和自我的发展。这种思想,实际上反映了在新技术革命大大加强劳动过程中的物化劳动部分条件下,当今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人民群众对摆脱无往而不在的异化的迫切要求,对于在劳动、闲暇、消费、文娱等各种过程中获得决定自己命运的权利的迫切要求,以及对于把民主扩大到日常生活的每一方面、每一角落的迫切要求”m。因此,后现代主义在“反主体性”的过程当中体现了以人为本。
三、后现代主义“反主体性’,_与马克思的人本思想的异同
后现代主义在“反主体性”的过程当中体现了以人为本,那么它与马克思的人
本思想有什么异同?
1.后现代主义“反主体性”与马克思的人本思想有相同的地方。在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后现代主义都是从主体——现实的人出发进行批判。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异化劳动理论,揭示了现实的人的具体生存状态,在《资本论》中对三大拜物教的批判,进一步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人的真实生活状态。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现实的人表现为完全的异化状态:“人自身异化了以及这个异化的人的社会是一幅描绘他的现实的社会联系,描绘他的真正的类生活的讽刺画;人的活动由此而表现为苦难,他同别人的结合起来的本质的联系表现为非本质的联系,相反,他同别人的分离表现为他真正的存在;他的生命表现为他的生命的牺牲,他的本质的现实化表现为他的生命失去现实性,他的生产表现为他的非存在的生产,他支配物的权力表现为物支配他的权力,而他本身,即他的创造物的主人,则表现为这个创造物的奴隶”。后现代主义也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异化状况,也表现出一种对现实个体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和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
2.后现代主义“反主体性”与马克思的人本思想也有不同的地方。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人的异化状态的批判,最终目的是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但关注现实的人的生存状况,而且关注现实的人的未来命运,它从现实的人的生存状况出发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提出了以人的自由和解放为基本特征的共产主义价值理想,来否认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并以唯物史观的创立为理论依据,为实现推翻资本主义制度这一理想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撑和现实的实现途径。后现代主义者只是把现实的人的异化状态归结为现代性文化理念,这决定了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只是停留在对资本主义主流文化的批判上。他们只是在理论中谈论所谓的绝对自由,或者在理论中反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不自由,不能指明一条真正实现自由的现实道路。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vmD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