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沉浮:中国知青运动40周年

2023-05-29 05:47: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沧海沉浮:中国知青运动40周年》,欢迎阅读!
知青,沉浮,中国,沧海,周年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沧海沉浮:中国知青运动40周年

作者:

来源:《领导文萃》2008年第11

19681222日,这是一个具有标志意义的日子。毛泽东发出最高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的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此后,轰轰烈烈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持续在上个世纪上演。

1700万青年上山下乡

知青运动的雏形可以追溯到1955年。而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毛泽东对红卫兵运动态的微妙转变,成为大规模知青运动的导火索。1968年暑期,大学仍不招生,工厂仍不招工,6667683届初高中毕业生(后来被称为老三届”)400多万人呆在城里无事可做,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1969年是上山下乡最为波澜壮阔的一年,几乎每个城市、每所学校、每条街道、每个家庭都身不由己地被卷入了这股大潮。知青大多被下放到边远省份,如黑龙江、内蒙古、新疆、云南。中国总计有1700万左右青年上山下乡。 豪言壮语

1968年三月,经过长途跋涉的北京知青背负重任风尘仆仆地来到地处中国、老挝、缅甸边境的云南西双版纳安家落户。

知识青年热情高涨,他们自己动手搭茅屋、睡竹床、点煤油灯、喝南瓜汤。他们不仅不觉其苦,反而觉得很浪漫,很自豪。一位女知青在日记中豪迈写道:“……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一想到我们今天开荒地住草房是为了解放全世界三分之二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劳动人民,我就感到热血沸腾,浑身有使不完的劲!

另一位男同学在给家人的信中郑重地寄上一片干枯的树叶,他写道:队长告诉我们,帝修反卡我们脖子,一两橡胶籽的价钱相当于一两黄金。我们要为祖国争光,为毛主席争气。我决心为种好反帝胶贡献我的全部热血和青春……”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一个文艺宣传队员的感受

我们公社成立了文艺宣传队,我加入到这支队伍中,开始了一种全新的知青生活。这支队伍是来自四面八方的知青组合体。我们的历史使命是把毛泽东思想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送到农村的每一个角落里。在这样一个特殊的集体里,我们同住一幢屋,同吃一锅饭,白天一起参加劳动,晚上一起排练节目,共同面对困难,共同分享幸福,同台演出,同声高唱。日子虽然清贫,但我们在清贫的生活中积极向上。我们用火热的青春在平淡中创造激情,在清贫中寻找快乐。

烈日暴晒和毒虫叮咬

每日拂晓,知青们就扛着芟刀、斧子和锄头上山了。他们的具体任务是劈山造地、开垦荒山。由于山大林密,知青必须竭尽全力同杂草、灌木、藤蔓、大树搏斗,一寸一寸扫除障碍,然后才挥动锄头开荒。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原始劳动。每个人挥动原始农具,凭着体力同大自然搏斗。太阳很快吮干人的汗水,灼伤人的皮肤。隐藏在森林中的毒虫、野蜂、疟蚊、瘴气、蚂蟥,联合起来凶猛地向人类进攻。不断有人中暑,有人因干渴而昏厥,因劳累而虚脱;有人被螫伤,被叮咬,害起忽冷忽热的森林疾病……但是劳动依然进行。

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

对整整一代知识青年来说,英雄主义曾经是哺育他们成长的摇篮,是不可缺少的精神滋养。纵观中国历史,没有哪一个时代,哪一个社会的人们能像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青年一样,狂热地崇拜领袖,崇拜英雄,渴望无私奉献,渴望通过献身即为某种神圣目的而死来达到升华精神的崇高境界。因此也没有哪一个时代的人群能像知青群体那样充满无比壮烈和迫不及待的殉道者精神。

1970年,广东兵团围海造田,遇台风袭击。为保卫拦海大堤,兵团战士手挽手跳下海水,用胸膛和意志筑成一堵不结实的人墙。台风和大潮过后,海面上漂浮起数百具男女知识青年肿胀的尸体。1971年,内蒙兵团第43团奉命扑救草原荒火。该团男女知青因救火壮烈牺牲69人,伤者无数。1972年,云南生产建设兵团由于事故、疟疾、自然灾害、蚂蟥、地蜂、毒蛇等原因死亡知识青年150余人,其中有10人被追认共产党员,70余人被追认共青团员。…… 返城之路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这场运动推行10年后,暴露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上千万知青在人多地少的农村与农民争工分、争口粮;他们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却失去了接受学校教育的权利;在招工、招生、参军、入党、提干等问题上,后门风盛行。

197810月,一封《给邓小平副总理的公开联名信》在西双版纳知青中悄悄流传,信中列举了知青生活的困苦,希望中央领导能够重视。第一封信摁上300多个知青指印,寄往国务院。国务院按常规批转云南省处理,自然没有了下文。知青们没有气馁,又写了第二封信。到12月初,联名信的签名超过万人。以它为媒介,在西双版纳6万知青中,一个以回城为目标的群体正在形成。1978年冬天的形势空前紧张!1227日,26名代表到达北京,国家农垦总局接待了他们。1979110日,代表们终于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接见者是新任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王震,被接见的代表限定为10人。

西双版纳知青的大规模行动,迅速引起中央的高度重视。中央派出以农垦总局局长赵凡为首的调查组南下。同时,地方政府也开始正视知青的要求。在赵凡的协调和敦促下,1月中旬,四川、上海、北京和云南有關部门在昆明联席召开会议,各省市对知青回城均表示认可。115日,时任云南省委书记的安平生发表《15条讲话》,其中一条是知青不愿留下的,都可以回去。安平生的讲话和接踵而至的国务院六条开启了大闸,返城洪水一泄不可收。西双版纳各农场知青无不争先恐后回城。西双版纳回城风潮迅速波及全国。几个月内,上千万知青返回城市。知青运动就此终结。知识青年遂成为历史名词。

反思在继续

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但反思却永远在继续。中国文坛随后出现了知青文学热。代表作有梁晓声的《今夜有暴风雪》、《雪城》、《年轮》、《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叶辛的《蹉跎岁月》、《孽债》,老鬼的《血色黄昏》等。一大批电影、电视剧也让现在的年轻人体味那个苦难而充满理想主义激情的岁月。 (资源来源:《看世界》)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vH9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