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

2022-12-04 18:07:5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如何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欢迎阅读!
培养,思考,能力,如何,学生


如何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

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首先应该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开始。通常的途径有:化腐朽神奇;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多向看问题,多角度设问。教师更应该强化教学中的问题意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其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思考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1、递进式;2、发散式;3、逆推式;4、比较式。



标签:问题意识、培养兴趣、主动探求、创新、思考、思维能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指出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他们能问;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扩大认识和眼界,获得丰富的学问,解放学生的时间,使他们有时间学一点他们渴望要学的知识,干一点他们高兴干的事情六大解放的思想是陶行知先生对旧教育进行猛烈抨击时提出来的,强调在学习过程中的全身性参与,这与素质教育所强调的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的思想不谋而合。然而,目前我们的基础教育中依然普遍存在着过于重视知识传授和积累,忽视学生能力培养的问题。今天笔者想就思想品德课学习中如何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和能力问题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因此,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首先应该从培养学生的意识开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通常的途径有:



1)化腐朽神奇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意义。教学中教师需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允许学生大胆提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别出心裁,遇事多问为什么;允许学生在设问中出现错误,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提出反对自己的意见;允许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展开讨论。在这样的过程中,才会使教材中一个个的知识点丰满、鲜活、跳跃起来,才会不断拓展知识的空间,从而达到知识的升华。



2)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有意识地将部分问题按排给学生,发挥学生的自动性和参于性,如将预习新课要列的问题留给学生,让学生自由结合,互相留预习问题,互相学完,互相检查预习效果,这样可以极大提高学生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和欲望。再如将老师留作业,出考题改为由学生轮流留作业,出检测题,批阅考试卷,这样可以使学生及时发现学习中的漏洞并主动去弥补,也可以帮助教师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教学






3)多向看问题,多角度设问。

教师应根据学生在学习中的实际困难精心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鼓励学生用科学怀疑态度和批判精神去面对学习中的疑问,教导学生敢于摆脱传统习惯的思维定式,从不同角度向教师提问,假设和陈述,在各种观点,问题的冲击,碰撞中闪现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带着满脑袋的问题进课堂,又带着满脑袋的问题出课堂。正是在这种无休止的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的循环往复中,使学生的学习个性和创造力不断得到培养和提高,才使得课堂更有活力,学习更有乐趣。



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同时,教师更应该强化教学中的问题意识,时刻注意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及时提出一些学生感兴趣又紧扣课堂内容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其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思考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递进式。即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逻辑顺序帮学生梳理所学的知识,提出的问题应个个紧扣,步步深入。如在学习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给学生:什么是环境问题?为什么要重视保护环境?怎样才能更好地保护我们周围的环境?使学生对环境问题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把握。



这种方法可以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理解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2、发散式。即围绕一个中心内容进行发散性提问,如抓住我国的人口问题这一内容可提出下列问题:1)我国人口现状的特点是什么?(2)人口问题对我国的影响有哪些?(3)解决人口问题的正确途径是什么?(4计划生育政策的意义是什么?(5)人口问题对资源环境有什么影响?等等。这样能够帮助学生组合相关知识点,密切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这种方法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变通思考问题、解答问题,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3逆推式。即对某一知识点进行逆向思考,从反面提出若干问题,如讲授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知识点时,可以据此提出如下问题:1)我国为什么不实行单一公有制而允许多种经济成份并存?(2)如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由什么决定的?(3)各种经济成份的地位和作用如何?等等。



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使学生做到看问题能够举一反三,克服理解知识的呆板性。



4、比较式。即搜集教材上一些相近、相似或相反的内容,把它们放在一起加以对照、比较,有利于分清知识点之间的异同,更准确地把握知识。如:一般违法和犯罪的联系和区别;总体小康全面小康的联系与区别?现阶段共同




理想与最高理想的联系与区别等等。



比较法既反映了教材特点的内在要求,又适应了学生思维特点的需要,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有独立见解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把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同各种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使学生在同样的一堂课中,学到更多知识,掌握更多的本领。



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学生,还学生学习的自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环境,加强交流与合作;给每位学生以期望和激励,让学生有成功感。当我们把一把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交到学生手里时,才会真正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的骄傲与自豪。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utgG.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