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高职学生幸福感与生活态度》,欢迎阅读!
浅谈高职学生幸福感与生活态度
社会心理学认为,幸福感是个体对于现实状况满意程度的主观体验,是检验个体心理状况及心理健康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在社会学领域,幸福感不只是作为社会成员对于自身生活及社会环境的一种直观性的情绪体验,而且可以作为衡量社会发展程度的一项重要的指标。虽然幸福感作为个体的一项主观的情绪体验,但是仍然可以通过设置指标的方式进行评估和衡量。与全日制高校在校学生相比,高职学生的幸福感体验具有一些不同的特点,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三观”的树立和完善。介绍了幸福感的相关概念及主要特点,分析了高职学生幸福感的基本情况,并就如何运用思想政治工作提高高职学生幸福感进行了研究。
高职学生幸福感生活态度幸福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也是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民族及不同哲学思想流派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世界各国由于受到政治制度、民族文化、社会发展历史等因素的影响,对于幸福的理解和认知并不完全相同。此外,不同的思想哲学流派对于幸福的研究历史也是源远流长,研究成果则是人类集体智慧的集中展示。可以说,自人类诞生之日起,对于幸福的研究就从未停止,人类对于幸福研究的发展历程就是人类自身发展进步的缩影。
一、幸福相关概念的分类
很多人习惯将幸福、幸福感、幸福观等概念混为一谈。实际上这些概念所包含的内容是不尽相同的,它们互相区别,又互有联系,共同构成了幸福认知的理论体系。在研究高职院校学生幸福感体验和生活态度之前,我们有必要对于幸福理论体系中的相关概念进行分类厘清。
1.幸福。现代心理学认为,幸福是个体的主观欲望达到满足后所形成的一种愉悦的心理状态。幸福与其他心理状态和体验最大的不同在于幸福追求一种持续化和常态化的刺激和满足,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享受。这种欲望得到满足后的持久快感激发起了人类最原始的欲望,因此对于幸福的追求也就成为了人类自诞生之日起不懈努力的目标。
许多哲学家和思想家试图运用不同的理论体系和思想成果分析和解释幸福,这些学术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同时却又受到自身理论的局限性,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不足,直到马克思从社会实践的角度入手,系统分析出幸福的本质以后,幸福的概念才得到了全面系统地归纳和总结。马克思认为,“幸福是指人之所以为人的真理与自己同在时的心理状态,包括一切真实的事物、人性的道理、他人的生命甚至动物的生命与自己同在,等等,是一种心理欲望得到满足时的状态,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他从社会实践的角度揭示幸福这种愉悦思想状态的来源和本质特征。
2.幸福感。幸福感是个体对于现实生存状况的主观性情绪体验。作为个体的一项重要的感知形式,幸福感的形成具有一定的长期性和稳定性等特点,是一种基于比较化基础上的感受。一般来说,影响个体幸福感体验的因素比较多,包括个体的生活环境、受教育程度、经济状况、健康状况、个性特征、人生目标规划、社会民主程度,等等,都是影响和决定个体幸福感水平的重要指标。从社会学角度来说,个体的幸福感还要受到个体与群体关系、社会认知与情感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可以说,幸福感研究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但
是却可以通过设置参数指标等方式进行客观的衡量。
3.幸福观。幸福观是对不同群体幸福感特质的系统总结、归纳所形成的群体化的情绪体验总和,其实质上已经上升为人类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包含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三观”之中。在哲学和思想研究领域,幸福观便成为各学派研究成果和研究水平的集中代表和展现。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以马斯洛“需要与满足”理论为基础的人本主义幸福观、以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为基础的享乐主义幸福观和以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唯物主义幸福观。这其中,以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唯物主义幸福观最为科学和严谨,从根本上揭示了幸福这个古老命题的本意。
二、高职院校学生幸福感基本特点
幸福感是反映某个社会阶层和社会团体整体心理健康程度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加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开始关注高校学生幸福感的研究,并产生了一大批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笔者结合了现代心理学、社会学理论,充分借鉴了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总结和归纳出现阶段高职院校学生幸福感体验的基本特点。
高职院校学生幸福感水平相对较高。与其他社会群体相比,高职院校学生的幸福感水平相对较高,这是与高等院校学生总体幸福感水平相一致的。一些研究表明,高职院校学生的总体幸福感指数较高,绝大部分学生对于学习生活条件和状况感到满意,对于校内人际关系和师生关系也持乐观态度,具有积极的心理状态,能够正确对待各类社会现象。
男性学生的幸福感水平略高于女性。调查数据显示,男性学生的幸福感略高于女性。性别差异是影响幸福感的一项重要因素,从社会群体的总体情况来看,男性公民的幸福感水平也呈现出略高于女性的特点。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男性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更加突出,更加善于调动周围刺激幸福感的正向因素。
低年级学生的幸福感水平高于高年级。大部分的高职院校都实行三年制教育,从总体情况来看,大一和大二的高职院校在校生的幸福感水平要高于大三在校生。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在于大三学生普遍需要面对就业、生活等压力,心理紧张程度较高,容易产生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甚至会引发严重的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
三、如何有效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幸福感
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整体幸福感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笔者认为,为了有效地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幸福感,需要我们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一是全面优化高职院校软硬件教学环境。高职院校应当进一步提高教学管理工作水平,有效地改善和提高教学环境,同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营造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从软件和硬件两方面提高学生的幸福体验水平。二是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重要作用,通过开展马克思主义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三观”教育,端正高职院校学生对于幸福的理解和认识,树立正确的幸福观。三是帮助学生合理疏导不良情绪。针对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的诸多心理问题,高职院校应当建立完善的不良情绪疏导机制,通过心理辅导、心理咨询、面对面式沟通交流等方式,及时帮助学生疏导和化解不良情绪,避免影响幸福感提升的负面因素长期积累,从而为提高学生整体幸福感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孙英.幸福论.人民出版社,2004
[2]孙颖.思想政治教育柔性化与大学生心理幸福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usl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