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记者

2023-03-04 02:38: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民国记者》,欢迎阅读!
民国,记者


浅谈民国名记者产生的原因

------------以邵飘萍为例进行分析

摘要:民国时期民营新闻业提高了专业业务水平,民营报纸按照商业化模式独立办报,遵循新闻业本身的内在规律,使报刊真正成为大众化的信息传播工具。因而时期形成了专业性的职业群体,出现了邵飘萍、黄远生、徐彬彬等众多名记者。本文将以邵飘萍为例,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记者自身两个方面分析这些记者成名的原因。 关键词:民国时期 社会背景 名记者

正文:民国时期民国时期报纸新闻自由发展,民营新闻业完成了职业理念的内化,基本实现了职业自治,获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同,达到了较高的职业化程度,加上职业群体的努力,大量的民记者涌现。

一.民国时期的社会背景促进了名记者的产生

到清朝末年,新闻电报开始减半收费。民国成立后,人们拥有基本的新闻自由权利,如自由开报馆,办刊物,建学会等,北洋政府交通部特地颁发了《新闻电报章程》,规定:“国内往来新闻电报,华文明语电报每字收银元三分,英文明语每字收银元六分。(据戈公振:《中国报学史》)新闻电报费用的降低,使报纸可以更多地使用专电。 有线电报的不断架设、电报费用的降低以及铁路线的延伸,使当时的各大报纸在全国各主要城市建立通讯网成为可能,这在客观上也对中国报业在民国初年开始由“政论时代”“新闻时代”过渡、确立新闻在报纸上的“中心地位”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191210月起,《申报》上就开始出现“北京特派员”的名称。《时报》《新闻报》等沪上大报为了在竞争中不落下风,也纷纷聘请驻北京的特派员。黄远生、邵飘萍、徐彬彬等中国新闻史上的第一代名记者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他们为远在上海的报馆,或拍发专电,或撰写“特别通讯”

二.记者们坚持不党不私的立场,关注民生社会,大胆挑战威权,勇于揭发政治黑幕,这是他们之所以能成为名记者的重要且必不可少的原因。以下用邵飘萍为代表分析民国时期记者的主观条件。

1.合理的知识结构,心怀抱负。

邵飘萍从小接受了“子曰诗云”的中国传统教育,从小就显露出过人的才气,14岁的时候考中了秀才。随后来到浙江高等学堂师范科,也就是今天的浙江大学就读,接受了西方科学政治文化教育受到了新思想的启蒙。由于晚清动荡的局势,使邵飘萍热衷于了解时事,如饥似渴地阅读了各种报纸。其中,梁启超的文章深深地吸引了邵飘萍和他的同学们。从小接受八股文写作的邵飘萍对梁启超恣意奔放的文体以及点评时事的勇气敬佩不已,还可以模仿梁启超的文体进行写作。当时报纸上经常讨论救国之道,热血的知识分子各抒己见,主张“科学救国”“实业救国”或者“教育救国”,希望通过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用现代文明拯救中国。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邵飘萍萌发了“新闻救国”的思想,立志献身新闻事业,依靠报纸舆论,干预政局,改变祖国悲惨的命运。于是,“新闻救国”也成为他一生追求的理想。

2.关注民生,以服务民众为己任;不畏强权,独立办报,勇于批判黑暗统治。

初到《汉民日报》不久,邵飘萍就开始大力宣传孙中山的主张,揭露贪官污吏的丑行,抨击封建军阀的暴政,与杭州的权贵结下了深仇大恨。为了扼杀舆论,他们多次企图加害于邵飘萍,但是邵飘萍却以“报馆可封,记者之笔不可封也。主笔可杀,舆论之力不可杀”的无所畏惧的精神,仗义执言,写下了“呜呼!内务部。呜呼!内腐部!这样的言论以及大量的新闻和评论。1913年,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被刺客暗杀,邵飘萍有预见性地指出:“有行凶者,有主使者,更有主使者中之主使者”,矛头直指袁世凯。当局立即以“扰害治安罪”查封了《汉民日报》,并逮捕了邵飘萍。邵飘萍出






狱后不得不到日本避难,但他却是锋芒不减,他用“阿平”作笔名,在上海方言中,“阿”有疑问的意思,“阿平”也就含有“平不平?”的意思。邵飘萍就用这个带着怒气质问的词,来讥讽和揭露袁世凯的罪行,而且不露痕迹,让袁世凯无可奈何。袁世凯死后,邵飘萍被聘为《申报》驻北京特派记者。受聘《申报》期间,他每日发电二三千字,间日写“北京特别通讯”。由于这些报道大多揭露北洋政府的黑暗与丑闻。

在北京的两年中,邵飘萍看到,当时北京的报纸几乎都被各个政治集团操纵,很少有背后无政治关系的。报纸不尊重事实,而是以一党一派的私利和津贴为向背,朝秦慕楚、捕风捉影的现象并不少见。这样的状况让邵飘萍深感要有自己独立的报纸,不依附于任何权势集团,独立地发言、独立地报道,把真实情况告诉民众的重要性,于是决定自己出资办一份报纸。1918105日,邵飘萍辞去《申报》的职务,创办了《京报》《京报》创刊时,邵飘萍特意写了四个大字“铁肩辣手”挂在编辑室正面的墙上,以自勉和激励同事。“铁肩辣手”取自明朝杨椒山的著名诗句“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邵飘萍将“妙手”改为“辣手”,一字之改,反映了邵飘萍胸怀真理、不畏强暴的倔强性格和办报宗旨。《京报》是邵飘萍自己投资创办的,无党无派,不受军阀操纵,主张言论自由,成为民众发表意见的媒介,很快就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京报》以新闻为主,以“探求事实不欺阅者”为第一信条,凡事必力求实际真相。邵飘萍既是社长,又要搞经营管理,同时继续他的记者生涯,坚持采访。

3.激进的思想

邵飘萍不怕风险,秘密加入共产党,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 4.具有独特的采访技巧

1)巧做戏。邵飘萍在自己的《实际应用新闻学》中的“电话”一节中说: 遇不肯接电话之官僚,如有特别必要时,亦可用非常之手段,而此非常手段中半面又有极正当之理由。非常手段者,即谓私宅中人请彼说话,或言某机关请彼说话是也„„俟其接谈,则告以‘我乃某某’,并告以‘恐与新闻记者接坐中有人闻之不便,故不得已出此’„„ 19173月,引起国内震动的中德断绝外交关系的决定在正式公布以前,新闻界首先探知这一消息的就是运用了虚虚实实的做戏的方式邵飘萍。

2)广交友。邵飘萍是一个左右逢源的人,他能够在各派军阀中游刃有余,又能和普通民众打成一片,上至总统、总理,下至仆役、百姓,都愿意和他交朋友。

民国时期是一段复杂的社会时期,新闻自由在此时发展,但也在此时承受危机,既有利于记者的产生又让明辨是非的他们深受威胁。因而,民国时期名记者的产生必须是客观的社会因素和记者主观的素质综合作用的结果。 参考文献

1. 论民国名记者赵敏恒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 鲍晓明

2. 民国时期民营新闻业的职业化 张忠(吉林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130012 3. 本科毕业论文 民国时期报纸新闻自由研究201006)(2010-09-12 16:24:25) 4. 新闻史学史视野中的邵飘萍研究 时间:2010-12-02 20:37:00

提高太阳能热应用技术水平,开发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为产业发展服务,做引领世界的名副其实的“世界太阳谷”

参考文献

1.山东德州市质监部门发挥职能优势促进太阳能产业发展

2.把握机遇 再造优势 全力做大做强太阳能产业市政协常委、民建德州市委秘书长 周相国 3.德州新能源产业发展迎来新机遇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uoq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