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国学启蒙教学》,欢迎阅读!
![启蒙,国学,教学](/static/wddqxz/img/rand/big_50.jpg)
浅谈国学启蒙教学
谈到国学,有人会问,什么是国学?国学有很多种说法,这里所谈的国学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当代文化中的精华相融的学术精髓简称,国学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是数千年中国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的高度总结,浸淫着每个中华儿女的血液和灵魂。 一、朗读国学,让国学在校园中发芽。
国学进校园,让学生通过文化经典的诵读,逐步了解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进而建设我们永恒的精神家园。如何使深奥的、精辟的国学语言,让学生喜读,想读,怎样才能做到,现就我在教《国学启蒙》一书中谈一点初浅的认识: (一)、要读准、读熟。
1、教会学生读准每个字,每句诗词中的停顿,反复的教,让学生反复的读,最终学生达到读到朗朗上口。
2、国学,是依古文章法而成篇。因此,教授国学,首先必须正确地读。即把字音读正确,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古文先疏通字词。这是学习古代汉语、古代文学必须炼的基本功,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读国学经典就是要用传统的诵读方法,摇头晃脑地读、津津有味地读,达到滚瓜乱熟的地步。教学时,老师要范读,以读代讲,边讲边读。学生要放开嗓子读、齐读、单个读、默读;有表情地读、带着问题边想边读。经典不仅要读正确,而且要读熟,直至背诵,学生要背,老师也要读熟会背。只有读熟会背了,才算把经典读好了。把经典“读”好就习得了一半的精髓,这就是古人说的“口儿诵心儿明”的效果。 (二)要释义、通文。
1、解词释义,即把古文词语逐字逐句弄懂。古汉语传承至今,经历了太长的演进过程,因而其字词的本意与今义都有很大的不同,老师备课和学生预习时,就要运用工具书,并结合文章的具体语言环境,把字词的本意和在文中的实义准确定位。教学中,准确明白地把词义确定下来,不要模棱两可,不要似是而非,更不要错误的解释。
2、对学生会朗读的国学进行初讲,使学生体会到国学语言的精妙和简洁,也就是准确地理解文义。由易而难,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学生更喜欢国学。译文是为了通透地理解文意,通义又有助于准确地译文。为了准确理解文意,首先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要义,古文讲究文以载道,而又言简意赅,往往只言片语能蕴涵极其丰富的要义。教学中要利用好文后的注释,不要放过每一个字,字字都要有着落,关键处老师要作好点拨,要围绕文旨要义去选取字词的释义注解。其次在理解文意时要抓住文章的逻辑层次。只有循着逻辑层次去思考,才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要义,不走弯路;同时,译文要区别硬译和意译,不要因译害意。 (三)、要激发学生背的欲望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足以看出读的重要性。《弟子规》全文都是三字一句,句句带有押韵之意,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背诵。同时,老师也可模拟古人的教学环境摇头晃脑式,或让学生边读,边击掌,读出一定的节奏和韵律,让学生认为这也是一种游戏,在游戏娱乐中学习。
二、注重课件中的设计,学生在情境中感知国学,让国学在校园中开花。
使用好课件可激活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难点,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缩短了学生理解知识的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如我在教《三字经》
《周易》《左传》中的内容把它变为易理解的内容,设计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配乐朗读、图片、动画片、编辑成小故事等课件和学生一同学习感悟,在学习中理解其内容。
如在教宋朝苏轼写的《望湖楼醉书五绝》(一)一课时根据四句诗反应作者在望湖楼上饮酒时所见到的西湖山雨欲来和雨过天晴的景色。我设计了雨前、雨中、雨后天和湖四副图片,学生在直观中领悟这首诗的内容。充分展示了 “雨前”,乌云半遮山的情状; “雨中”,极富动感,那“跳”、“乱”和“入”三个词,学生更好的理解白雨随风如箭,水珠飞溅入船用得何其好啊; “雨后”, 狂风席卷天地,转眼雨过天晴;远望水天一色,令人心旷神怡。诗人上写天,下写湖,最后写水天一色,巧妙的把两者结合起来。这四句都是在写景,引导学生不要忘记看景者就是诗人,诗人不但是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我们也是这首诗的主人公。在课件的引导下,诗人带我们走进了西湖,感受到西湖山雨浴来和雨过天晴的美景,带着学生想想云有多黑,雨有多大,湖上有多少------让学生产生联想,最后雨过天晴,云是否散了,有无彩虹┄┄。景色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描绘,情感得到了酣畅无比的宣泄。
学生在课件的引导下,感知国学的精髓,走入诗中,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又教古诗《小池》,这首诗描写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这样就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学生理解第一、第二行诗句的意思后,我播放配有柔媚音乐的录象,学生边听边看,边想。老师问:如果你也来到这般景象中会有怎样的感受?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我会坐下来,静静地欣赏。”有的说:“泉水慢慢地流着,树阴映在水面上,那景色可美啊,我想拿照相机把它拍下来。”„„让学生领会三、四两行诗句的意思后,我再放录象给他们看,问他们有何感受。他们有的说:“那荷花还是花骨朵儿,就象一个娃娃正在睡觉呢!”有的说:“那景色可真美,小小的荷花蕊,像飞机一样的蜻蜓,形成一幅美丽的画面。一阵风吹来湖面轻轻泛着微波,使人看了还想看。”在他们不经意之中,学生有感情的读出了这首诗,„„这样,利用课件在教学中展示出一幅幅美的画面,给学生营造出一块想象的空间。达到了国学在学生心中扎根开花。 三、学生通过国学的熏陶,“爱”在校园中结果。
(一)通过国学《三字经》、《弟子规》等几个篇目,其文字总量达到3000多字,有效补充现行小学语文教材教学内容。增强了学生的识字量,提高了学生阅读及写作能力。
(二)、我们在教学生朗读《望湖楼醉书五绝》(一),学生不但感受到了我国国学优美的诗句,而且学会如何观察大自然,感受祖国山河美景。使他们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祖国,爱人民,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扎根结果。 (三)、通过教《三字经》,我在一次课间休息时,不经意的发现一年级张灿同学把自己的水果给幼儿班的一个小朋友吃,同时口中还念着“融四岁,能让梨,弟与长,宜先知”。使我感到特别欣慰。通过学习,不但传承了优美的国学语言,同时也会自觉不自觉地用圣人言行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接受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熏陶,学会做人道理。潜一默化地提高自身修养。
(四)、通过学习《周易.乾》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学生得到了很大的启发和教育,积极向上,努力学习,奋斗不懈,因此他们在学习各门功课中都有一定进步。
四、老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国学在校园中扎根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ueJ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