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周朴园的命运看曹禺的悲悯情怀

2023-05-16 15:44: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从周朴园的命运看曹禺的悲悯情怀》,欢迎阅读!
曹禺,悲悯,情怀,命运,朴园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从周朴园的命运看曹禺的悲悯情怀

作者:徐兴苗

来源:《中学语文·语文论坛》2013年第12

《雷雨》成功地塑造了一群悲剧人物。他们的结局有的死,有的逃,有的变成了疯子。这样的结局难道只是为了暴露周朴园的罪恶和他所代表的那个群体庸俗卑劣的灵魂吗?事实上,这样的解读并没有阐明作者的本意,恰恰相反,周朴园这样一个罪人形象深深地反映着作者的悲悯情怀 一、周朴园的罪恶

《雷雨》中周朴园既是一个专制的封建家长,又是个残酷的矿主,他是造成种种罪恶的祸首。他压迫工人,发昧心财,以武力镇压工人罢工;对鲁侍萍始乱终弃,控制折磨妻子儿女,压迫周家的每一个人。最终造成了三死两疯的结局。从人之常情的角度来说,《雷雨》中最该死的人就是周朴园,但惟独周朴园活了下来。这样的处理恰恰体现了作者的悲悯情怀。曹禺说过:我用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我诚恳地祈望着看戏的人们也以一种悲悯的眼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可见曹禺先生是用一种悲悯之心来写包括周朴园在内的每个人物的。

二、周朴园的忏悔

从全剧来看,周朴园的性格发展轨迹经历人性战胜兽性的这样一个过程。三十年前他为了名利抛弃了侍萍,三十年后当与侍萍重逢之时,出于对名誉及利益将受到威胁的惶恐,他又想用钱打发走她,这是他兽性的体现。但是侍萍的出现也使他开始一点一点地发生了变化。第四幕刚开场,周朴园就再三叮嘱下人:汇一笔钱到济南去给一个姓鲁的。这时汇钱就不再是为了堵住侍萍的嘴,而是想真正地帮助侍萍,而后他又在那个房间里,拿着侍萍的相片发呆,并禁止繁漪触碰,还说后天搬家,我怕掉了。而最令人吃惊的是,在第四幕末,剧本的主要人物都聚集在周家客厅时,周朴园撕下了他自己虚伪了三十年的脸谱,做了件让所有人惊讶的事情———他在全家人面前,坦白了他三十年前对侍萍始乱终弃的真相,并且逼迫周萍认他的亲生母亲!由此,周朴园完成了他人性的复苏。虽然他的忏悔暴露了周萍与四凤的兄妹关系,从而导致了灾难的到来。但是,正是有了周朴园的忏悔,有了他的变化,周朴园最终还不算太,而连周朴园都不坏了,足以让读者意识到《雷雨》作者心中异乎寻常的悲悯情绪。 三、周朴园的结局

那么我们再来看周朴园的结局。《雷雨》中最痛苦的人莫过于周朴园,他最终要面对的事实是:两个儿子的惨死,剩下的唯一一个孩子因为对他的恨而离家出走,两个和他有关联的女人都被残酷的现实逼疯了。他一直以来所极力维护的最有秩序的家庭,最符合封建伦理规范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的家庭,却有着乱伦的丑剧,这一切使得他不仅要面对着丧失亲人的伤痛,还要承受他的信念彻底被毁灭的打击。这种精神上的痛苦,恰恰是对周朴园的最大的惩罚。

周朴园的并不是强调肉体上的存在,而是一种精神的救赎,以残存的生命去忏悔自己的罪恶,而非一死了之。在《雷雨》序幕尾声中,周朴园把他所有的财富都捐了出去,昔日富贵华丽的周公馆已经变成了教堂附设医院。周朴园来探望住在医院里已经疯掉的繁漪和鲁侍萍,陪着她们,听修女诵读经文,听《B小调弥撒曲》。周朴园就在这儿回忆着三十年前的往事,面对上帝,皈依了宗教,以罪人的身份接受惩罚,忏悔着以前所犯下的种种罪恶,完成了心灵的净化,实现了灵魂的复活。这样写也正是出于作者的悲悯情怀。 四、不可抗拒的命运

《雷雨》的悲剧性结局并不应该完全的归结到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封建专制制度的罪恶,还有不可抗拒的命运的因素在摆弄着一切。对于《雷雨》的主题,曹禺曾这样表达过:《雷雨》所显示的,并不是因果,并不是报应,而是我们所觉得的天地间的残忍……在这斗争的背后或有一个主宰来使用它的管辖。……希腊的戏剧家们称它为命运从这一点出发,就会发现《雷雨》中人物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命运的控制,对命运有着深深的焦虑情绪,而以侍萍最为明显。三十年前她被周家赶出了门,从此之后她就发誓再也不进周家的门,而阴差阳错中她又再次来到了周家,发现此时站在他面前的人正是三十年前抛弃他的周朴园,更加让她难以接受的是她的女儿偏偏又是在不自知的情况下坠入了与同母异父的哥哥周萍的恋情之中。如此种种不可理喻却又合情合理的情节发展,除归结为剧中人的宿命外,我们唯有叹息。 五、悲悯情怀产生的原因

剧作家的悲悯情怀并不仅仅是由人性的复杂,也不仅仅是由不可抗拒的命运造成的,这种情怀也和作家的人生经历,或者说是由作家早年的精神创伤密切相关。曹禺童年时期是在苦闷与压抑的环境下度过的。他一出生就没有见过自己的母亲,没有母爱的曹禺其幼小的心灵从此蒙上了阴影。父亲虽然很疼爱他,但是由于生活的不得志,经常乱发脾气,家庭生活如同坟墓。面对来自家庭压抑的生活氛围,他时常产生自己怜悯自己的心境。曹禺感到十分的困苦,不善表达的他想逃离家庭的束缚,从心境的困惑中躲避开来。不得不压抑的情感,不能不发泄的困惑,使曹禺在长大后试图将这种压抑转移到他的作品中去。在作品中他似乎看到他的家人,看到他自己的影子,而当曹禺面对着这一群他爱着却又使他的痛苦的人,曹禺唯一能做的就是用一种悲悯的情怀回应着。钱理群这样评价曹禺:曹禺从根本上就不是鲁迅那样的强者:他缺乏鲁迅那样的怀疑主义精神,他的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的天真,以及他的人道主义过分善良,使他不能彻底地正视淋漓的鲜血,直面惨淡的人生,总是不断的沉迷于自己制造的梦境里(从另一方面说,艺术家、天才本来就应该生活在梦境里的);他也缺乏鲁迅那样的彻底自我否定精神,他太爱保护自己,更确切的说,他怜悯自己,也就无力战胜自己。 《雷雨》是一场人性之善与恶的交锋,是心灵的救赎,是对明知无法抗拒的命运的抗争,是对那群与命运交锋中败下阵来,失去了所有的人的悲悯。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uRL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