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晚明越中曲家群体研究》,欢迎阅读!

晚明越中曲家群体研究
【摘要】:晚明在越中一带出现了一个以徐渭为中心,包括谢谠、王澹、史槃、单本、叶宪祖、王骥德、吕天成、祁彪佳、孟称舜等40人的戏曲创作群体——越中曲家群体。本文以此作为研究对象,考察这一群体形成的地域文化生态环境以及他们的理论贡献和创作特色。全文分三部分:绪论、正文、余论。绪论部分,主要论述“越中曲家群”得名的由来、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意义。正文部分分七章:第一章,越中曲家的地域文化生态环境。越中一带山川钟秀,人杰地灵,自古以来就以风景优美著称,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此邦独特的地域文化个性。越中戏曲传统源远流长,积淀深厚。王阳明的心学对越中曲家产生极大的影响。这一切为越中曲家群的形成提供了丰厚的土壤。第二章,越中曲家群的主体构成及其群体特征。越中曲家群共有40位曲家。现存传世作品56种。他们大都命运坎坷,地位低微,视戏曲为生命,将戏曲当作一生的事业来追求。他们以戏曲理论素养深厚见长,创作带有明显的地域特色。第三章,越中曲家交游考。越中戏曲的发展大致可分前后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徐渭为中心,他联络了越中众多曲家;第二阶段以王骥德为中心,他与越中诸曲家有广泛的交往;第三阶段以祁彪佳为中心,在他周围聚集了一批曲家。第四章、第五章,越中曲家的理论贡献。越中曲家共有戏曲专著5部,序跋有21种,题词7篇,评点多达几十种,另外还有散见于凡例、书信、日记、随笔等中的戏曲论述。越中曲家的理论贡献主要表现在三
方面:第一,推崇本色,赋予本色新的内涵。第二,提出“双美”主张,越中曲家在创作中既守音律,又擅才情,将舞台性与文学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第三,拓宽了戏曲文学的批评空间。第六章,越中曲家的杂剧创作。徐渭的《四声猿》被誉为“天地间一种奇绝文字”,代表了明杂剧的最高成就。叶宪祖剧作古淡本色,得元人之髓。孟称舜杂剧创作极具抒情化特征和诗意风格,《桃花人面》是明代才子佳人剧的代表作品。此外,陈汝元、吕天成、王骥德、王澹、祁麟佳、王应遴等人以不同的创作显示了越中曲家杂剧创作的实绩。第七章,越中曲家的传奇创作。越中曲家传奇创作在主题取向、情节、结构、语言诸方面都有著鲜明的地域特色。作品主题表现出情理合一的创作倾向。情节新奇,又符合人情物理。作品大都采用双线结构。语言本色,又极具个性化。余论,越中曲家的历史地位。越中曲家以独具特色的戏曲创作和卓尔不凡的理论探索,丰富了中国古代戏曲创作和理论的宝库,为古代戏曲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据崇高的地位,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关键词】:越中曲家群体地域特色交游考本色“合之双美”戏曲文学批评情理合一双线结构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I207.309
【目录】:中文摘要5-6英文摘要6-8绪论8-11第一章越中曲家的文化生态环境11-30第一节越中地域文化个性11-16第二节越中的戏曲生态环境16-24第三节心学与戏曲24-30第二章越中曲家群的主体构成及其群体特征30-40第一节越中曲家群的主体构成30-33第二节越中曲家群体特征33-36第三节越中曲家传世作品36-40第三章越中曲家交游考40-60第一节徐渭与曲家交游考40-48第二节王骥德、叶宪祖与曲家交游考48-51第三节祁彪佳与曲家交游考51-60第四章越中曲家的理论贡献(上)60-76第一节越中曲家理论著述60-62第二节戏曲本体论62-66第三节本色当行论66-76第五章越中曲家的理论贡献(下)76-93第一节戏曲创作论76-80第二节戏曲批评论80-93第六章越中曲家的杂剧创作93-113第一节徐渭与《四声猿》93-99第二节叶宪祖的杂剧创作99-103第三节孟称舜的《桃花人面》及其他103-107第四节陈汝元等越中诸曲家的杂剧创作107-113第七章越中曲家的传奇创作113-124第一节越中曲家传奇创作的主题取向113-118第二节越中曲家传奇的艺术特色118-121第三节越中曲家传奇的演出状况121-124余论:越中曲家群的历史意义124-126附录一:越中曲家创作交游年表126-150附录二:参考书目举要150-154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
页眉网站。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uMF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