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做人道理的随笔》,欢迎阅读!

关于做人道理的随笔
:清醒做人清醒做事,人要是不清醒做出点不合常规的事情,那可就大发了,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这篇《关于清醒》。
越来越清醒,也越来越迷惘。
人最难过的,不是别人,总是自己。我们常以为最了解自己,然而偏见,却总会蒙蔽我们对自己的看法。而且茫然不觉。
根据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家丹尼尔●卡尼曼的心理研究,我们对自己的包容,总是超过正常的预期;我们对自己的要求,总是低于实际的预计。就好像我们人生的某个阶段只考了60分,我们会自怨自艾,不觉得自己没有努力,而是命运对我们不公。我们会盲目觉得,自己的表现至少可以得80分、90分。
而对我们的努力,我们内心的评判系统,总是比较宽容,明明只有30分、40分,个人内心的评定,却是70分、80分。
书上教我们,要宽以待人,严于律己。我们都认同。但在实际的过程中,往往是倒行逆施。总是要求别人严格,对自己就马马虎虎。
听到反对的意见,即使表面上不动声色,而内心里却暴跳如雷。听到赞扬的话语,哪怕言过其辞,也会如沐春风。
其实,进步一点都好艰难,而退步却轻而易举。只时光荏苒,从不等人。当我们看着别人的光鲜羡慕不已时,却哪能忍受对方挥汗如雨的辛勤?
所以说,人一生中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正是是蛰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懒散,虚荣,懦弱,自大,偏见,好务逸劳,骄傲。
人,只有低到尘埃里,胸怀才像大地一样宽阔;人,只有听得进别人意见,才会有新的认识和帮助。
真正做到问过则喜的人,才会让别人成就自己。如果自觉聪明,或者天赋过人,终究也会失败很惨。
以隋炀帝杨广为例,就是一个天生聪明的高智商,写诗治国无不行。伐高丽三次而亡国。他存放的粮食,一直吃到唐太宗中期才吃完。但他刚愎自用,听不进反对意见,乃至众叛亲离。
唐太宗李世民虚心改过,把魏征视作人镜,得以贞观之治。但唾沫横飞之际,也恨不得杀了这乡巴佬。乃至于长孙皇后以国服谢之。
魏征死后,李世民大哭一场。魂不守舍。两年后,他回想当年诸种下不来台,一怒之下,邪从胆生,下令把魏征的尸体刨出来鞭打,贬谪魏征家属,株连其所有亲朋好友。
唐初名臣咸集,竟然无人劝谏。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诸遂良等辈俱都沉默。唯一能阻止李世民的人,就是长孙皇后,可惜,她已于七年前病逝,年仅36岁。其时,她最小的女儿晋阳公主才2岁。
魏征死后2年,李世民亲征高丽,在围攻安市一役中,因唐将江夏王李道宗部伏爱擅离职守,被高丽抢占城外一座据高望远的土山,李世民亲自带兵冲击,被对方一箭射中大腿内侧,这一箭成了改变唐朝历史的“蝴蝶”。
此役就此作罢,唐师以缺粮为由返程。途中,箭伤发作,李世民叹:“魏征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遂令平反,住在魏征旧宅的人一律赶走,原来被撤职远逐的子孙,尽都复职。
然而,功勋卓著者,做好事,益人无数;做坏事,影响巨大。李世民此后绵延伤痛,无心国事,3年后就开挂了。如果,他不是死的早,李治不会太早入宫照顾父亲及监国,武则天也就没机会媚住这个大儿子,再等个十年,武则天30多岁,李治也不会看得上她。唐太宗自己及亲友们的几十个儿子姑娘,也就不会死的那么惨。。。。
所以越清醒,也越迷惘。清醒到盲目自信,往往就会走向反面。 当然,也不妨有这样一种人,他为了激励自己,把心迹展示与人,比如各种签到,用这种不能失信与人的方式,督促自己看书学习读英语。但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真正能坚持长久的,来自于内心,并不需要公之于众。
清醒,还分成两种。一种是真清醒。一种是半清醒。所谓半清醒,就是他懂得事情的正反利弊,而事当临头,却总管不了自己,偏会选择不合适的方式。
比如遇到争吵会当仁不让,碰见不快立马发飙,至于是不是影响了自己形象,有没有带来潜在危险,会不会造成不必要损失,都逞一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uGh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