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德育教育的意义和方法

2022-08-18 13:51:2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家庭德育教育的意义和方法》,欢迎阅读!
义和,德育教育,家庭,方法
家庭德育教育的意义和方法



家庭教育是家庭中父母长辈对下一代实施的综合性教育是学校教学的延续,是对学校教育外不能涵盖的地方进行补充和完善。拥有出色的儿女是做父母渴求的最大快乐,然而怎样 好孩子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家庭教育的效果,不仅直接影响孩子的前途和家庭的幸福,也关系到整个社会气的优劣,国家名族的兴衰。初一阶段是孩子成长的一段重要时期,许多孩子成人后的道德情感、生活习惯、性格和德育人性观念,都明显带着童年时期的痕迹。 一、 家庭教育的特点

家庭与学校一由于在结构、功能上的不同,在实施教育上是根本区别的。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构,有完整的教学大纲和详细的教学计划,是对群体学生实施教育,侧重点是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开展已群体定向为本的学生品德教育。而家庭教育不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它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亲子关系为主线,有家长活动对子女进行多方面的影响、教育。家庭教育的重点不是也不可能对孩子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而是品德教育。由于父母朝夕相处,关系是密切的,心理上有认同性,行为上具有示范性,不同与学校的师生关系。家庭德育的实施,不仅从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开始灌输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在家庭成员的相处和社会交往中,子女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感与道德信念。另外,通过模仿家长的道德行为与习惯,导之以行。所以,相对学校德育来讲,家庭教育更基础、更直接、更有效。 一、 家庭教育的误区

不同家庭,在德育环境、德育认识、德育方法等方面的不同,对孩子德育的效果是不同的。偶而出现明显的偏差与失误,消弱了德育的效能,影响孩子的德育素质的提高。 根据我们对七、八年级学生的调查分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家长的过分溺爱

调查统计,45%的家长特别疼爱、宠爱孩子,唯恐达不到孩子的要求,担心孩子受委屈;31%的孩子向家长有什么给什么,不予以拒绝;90%的家长每天给孩子一些零花钱,少则几元,多则十几元不等;44%的家长反映,孩子要求达不到,耍脾气、与父母赌气,有的孩子你说你的我做我的,有的干脆把小屋的门一关,以示抗议,更有甚者与父母吵嘴、顶撞。

由于家长娇惯,一切为孩子着想, 使孩子生活在“以自我为中心”环境中,遇事只想自己,很少顾及他人,形成自私品性,家中有好吃的10%的孩子只顾自己吃,家人吃不吃则不问;对父母有病,18%的孩子表示不关心,当父母照顾他们时,大多数子女心安理得,毫无反映。当提出再要一个孩子时,有半数的父母反映,其子女明确表示反对、憎恨,甚至说多要一个就给掐死。

父母的疼爱,包办了孩子家务劳动,养成了子女挑吃拣穿、不愿劳动、害怕吃苦的不良品德。早上不叠被子的达30%,早上起床要家长督促的达70%;主动帮家长干家务的只有25%68%的家长反映,双休日孩子爱睡懒觉;31%的孩子挑食;28%的家长反映孩子讲究穿戴,认为穿旧衣服丢脸;据老师反映55%的子不会劳动;46%的学生怕脏怕累,劳动中有偷懒思想。 2. 家长不良的教育方式

部分家长在学业上对孩子抱有较高目标或对子女容错性较低,一旦孩子达不到目标或出现错误,有的家长动辄打骂,使孩子长生畏惧心理,说谎、作弊、自卑、怯懦行为随之而生。据统计,61%学生开完家长会后,害怕进家。进35%的学生会后会挨打或挨骂。部分学生为了得到家长的表扬、肯定,平时虚报表现,考试时投机取巧,有的涂改成绩。在分数的指挥棒下,家长忽视孩子的个性发展,使孩子怀疑自己各方面能力,遇事胆小怯懦而有的孩子则会破罐破摔,出现一些不良行为。 3.家长不良的言传身教


言传是父辈、长辈的语言传导、影响。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上属于转轨时期,法制尚未健全,社会上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现象:如贫富悬殊、贪污腐败、治安欠佳等问题,直接影响家庭教育。家长的几句牢骚、几句不满、几句评论,都可能动摇学生的政治信仰,产生模糊认识,产生与学校正面教育的对立。另外,家长的语言粗俗、随意都对子女的基本文明习惯产生不良影响。 身教,是父母、长辈对 自己的行为对孩子实施的影响。父母的行为是极其多样的,有的父母对长辈不小,三天一大吵,两天一小吵;有的父母与邻里不和,关系紧张甚至大打出手;有的父母背地里张家长李家短散布闲言碎语;有的平时仪表不端;有的父母在单位上混天度日,手脚不干净;有的行贿受贿;有的文化品味低劣……所有这些,都会渗透于孩子方方面面,使学生自觉不自觉的地用父母思想、行为习惯来来统一自己的道德情感与意志,产生与父母类似的道德理念与行为,形成不良的道德品质,从而使学校的德德育育效果大打折扣。 二、 家庭德育的方式与途径 1 转变观念,提高对家庭德育的认识

首先,应明确家庭教育的原则,如:正面教育的原则,以身作则的原则、及早教的原则、宽严适度责罚慎重的原则……父母教育孩子不能随心所欲,要依从社会道德标准,不带个人感情色彩。 其次,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家庭学习习惯,这对孩子今后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良好的家庭学习习惯是学校教育的保证。孩子放学后,第一件事是应该完成当天的作业。然后准备第二天上课的文具、课本、整理好书包,放到固定位置。良好习惯的养成,必须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注意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这对孩子扩大知识面起着极大的作用。家里应订有适合自己孩子阅读的读书,《故事大王》、《小主人报》、《中国少年报》等。

鼓励自己的孩子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让孩子明白,参与活动的过程才是至关重要的,子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东西,锻炼了自己,不管最终结果怎样,只要自己的孩子努力了,我们都会给予肯定,并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这良好的心理素质来对待自己的人生之路。 2 创设优良的家庭德育环境

1家长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是家庭和德育环境优化的关键。家长应规范自己的言行,哪些话能传给孩子,哪些话不能传,哪些行为要约束,哪些行为要加强,都要用明确的认识。通过言传身教,把社会的道德准则、做人的道理及父母良好的品德和人格传给孩子。

2)要讲究科学的家教方法。伟大思想家培根曾讲过一句话:“你知道,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吗?这个方面就是你对她百依百顺。”作为父母,单纯爱孩子是不够的,要在关系体贴的同时,客观分析孩子的思想、心理与学校协作配合,讲究策略、方式,要严重有爱,爱中有严。 3)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教育环境。“子成龙,龙成凤”使每一位家长的良好心愿和想尽千方百计奋斗的目标。然而,随着家庭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的提高和多元化,出现了家庭生活空间越来越大,而孩子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环境,可以说是天下父母心中永远的痛。及时沟通、疏导子女的心理障碍,是搞好家庭教育必不可少的一条重要途径。 3.主要途径和方法可以有:

①感化。爱的力量是巨大的。父母对子女的深情的爱,既是家庭教育成功的根本依据看,有事家庭教育顺利进行的重要途径。

②示范。父母对子女的榜样示范影响,是指导子女日常行为的重要途径。

③熏陶。家庭环境影响子女的终身。家长的思想、修养,言行、家庭的氛围,对子女有着重要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让我们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观念,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尽一份责,出一份力。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tsW.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