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大学生自卑心理案例及分析.doc》,欢迎阅读!
案例:
李某和小况是大学同窗好友,毕业后来往密切,经常在一起聚餐。小况家境、工作都比李某好,每次吃饭都抢着付钱,李某竟认为小况是在故意炫富。于是,心理失衡的他起了杀心。因为贫困,李某从小就不愿提起自己的家境。小况(化名),李某的大学同学兼好友。每次一起吃饭,条件较好的小况总是抢着埋单。谁能想到,李某会在意这件事,并由此心生嫉妒、心理失衡。最终,李某残忍地杀害了小况,被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
1989年,李某出生在重庆市梁平县的一个乡镇。父母都是农民,靠务农维系一家四口的生计。李某性格内向,不爱说话。但他从小就很懂事,读书时学习成绩很好。由于是家中长子,父母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为减轻家庭负担,李某的妹妹读完初中就外出打工挣钱,补贴家用和支付哥哥的学费。长得一表人才,对人彬彬有礼的李某,因自尊心很强,除了几个好朋友外,很少也不愿提起自己的家庭情况。小况也是1989年出生,和李某就读于重庆某高校的同一个专业,是李某大学时最要好的同学。小况的家在重庆市主城区,父母都是工薪阶层,家庭条件还算不错。读大学时,小况就经常请李某吃饭。2010年6月,李某与小况大学毕业。毕业后,李某在重庆市的一家企业找到了一份普通的工作,并在单位附近租了房子。小况在一家事业单位找了一份有正式编制的工作,薪资比李某要高一些。第一次发工资,小况就打电话约李某吃饭。在饭桌上,小况向李某讲述了自己的工作情况,并提到了自己的薪水和待遇。李某则向小况抱怨自己的工作并不如想象中的好。饭后,李某主动提出埋单,却被小况拦住了“你不要跟我争:,听同事说,三个月试用期过后,我还要涨工资,这顿我请你。”就这样,那回吃饭还是小况埋单,而且之后每次吃饭,他都抢着埋单。小况的热情让李某的心里越来越不是滋味。
据李某后来交代,其实,他也想埋单,但总被小况拒绝。而且每次吃饭时,小况都会讲自己最近工作如何、单位又发了什么福利。“我一直自愧不如,看着自己工作一般、待遇一般,还租房住,就逐渐产生了自卑心理。”李某说。更为严重的是,李某认为小况每次抢着埋单,是在炫富、故意刺激他。于是,原本就深感自卑的李某在这不良心态的驱使下,走向了极端。。。
案例分析:
自卑心理,自卑是一种不能自助和软弱的复杂情感。有自卑感的人轻视自己,认为无法赶上别人。这种心理表现为对自己缺乏一种正确的认识,在交往中缺乏自信(主要因素),办事无胆量,畏首畏尾,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一遇到有错误的事情就以为是自己不好。这样导致他们失去交往的勇气和信心。 出现原因:自我认识不足
每个人总是以他人为镜来认识自己,如果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过低,就会影响对自己的认识,从而过低评价自己,产生自卑心理。对自我形象不认同,觉得自己长的不好。或者是对自己能力的怀疑,进入大学后的优越感降低甚至没有了,自己没有赢得别人尊重的本钱,于是产生了极强的失落感,原有的优越感一下子就成自卑感。每个人都会在某个方面产生自卑感的。 家庭经济因素
部分学生由于出身贫寒,生活困难,与别的同学相比,觉得自己家庭经济条件实在太差而感到自卑。这几年,由于这方面引起自卑的大学生人数有增加的趋势。 成长经历有关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tiK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