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班级管理中要结合好同辈群体的作用》,欢迎阅读!

班级管理中要结合好同辈群体的作用
从毕业后一直做班主任工作,接触了许多的学生,其中有不少令我们老师头疼的问题学生,刚开始的几年,我一般是和学生家长一起采用比较强硬的方式,通过控制学生日常行为的方式来改变他们的行为习惯,效果不错,帮助不少的家长把孩子从可能是我们认为不好的生活方式中拉了回来,也在学校同事的心目中树立了比较能管问题学生的印象。可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孩子们成熟的速度超过了我们的预期,很多孩子家长已经失去了控制,就是说现在有些家长已经关不住孩子了,而且新课程的改革也使高中生的生活空间大大超出了我们老师的控制范围,这就直接导致了好像问题学生越来越多,管理难度越来越大的事实。无论哪一种学校哪一类班级,相信都会有几个管理难度特别大,特别让班主任头疼的学生,到底有没有好的办法让这些学生向正路上走,最次让这几个比较操心的不能影响我们正常的班级管理,这是摆在我们班主任每天都要面对的问题。最近我把同辈群体这一社会想象的思想引入了我的日常班级管理中,现介绍如下:
社会学中的同辈群体是指处于同等社会地位的同代人组成的小群体,而作为班级中的同辈群体是由学生的共同兴趣爱好、某种观念相同、情感相依、或从事某种活动利益一致而相互吸引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组织,它在学生的人格形成及班级构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就总体而言,学生生活在家庭、学校、同辈群体三重社会之中。家庭对学生的影响具有先进性、生活化、聚合性的,学校作为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机构,对学生的影响具有系统性与可控性,作为权威的教育机构,学校对学生的影响具有社会界定性,而同辈群体作为构成学生三重社会的重要一环,它的的具体影响有高参照性特征,既同辈群体的活动目的容易成为学生个体活动的指向,其规范也容易成为个体的言行标准,学生能容易心甘情愿地接受同辈们群体的影响。另外,由于作为制度权威的家长和教师都是成人,家庭和学校从根本上来说是成人占支配地位的规范性世界,它无法完全满足学生对平等民主的期求,也无法成为使学生完全自由地展现自己,充分发挥自己潜能的场所,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寻求能使自己获得平等、自由与民主的另一世界。这是同辈群体作为三重社会之一存在的必然性。
同辈群体在学校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般说来,越是关系平等的人际关系,对人的社会能力发展的促进作用就越大。在这个群体中,他们可以随意的表达自我、尽情地展示自我,真诚的相互沟通,并进行和谐的竞争与合作。学生可以把所在群体中的一员或多员视为自己的互动性重要的人,从知心伙伴那里获得力量的源泉,竞争的冲动和人格的昭示。这种以平等为基础的相互影响的力量在促进学生社会能力发展方面的潜能要远远大于家庭和学校。在很多情况下,教师对学生而言很可能只是一种作为客观存在的影响源,这一事实虽然近乎残酷,但我们不得不面对。
大家知道,现在的高中生不好管理,这不但但是和他们正好处于叛逆的年龄有关,还和现在的社会环境有关,尤其是在非重点学校里面,几乎每一个班里都有几个让班主任头疼的学生。在新课改之前的时候,周六周日不休,晚自习也是有老师安排着上自习课,这些老师眼里所谓的问题学生,他们的行为能处处都在老师控制
的范围之内,他们的不太好管理的一面还体现不出来,但现在真的是不一样了。晚上是自习课,周外是自习课,可以说现在的学生大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里都是在我们的视野之外,不管班主任老师有多么好的班级管理制度,都会由于制度的落实不在了老师的控制之内而显得苍白无力,学生也会清楚我们做老师的是不可能知道他们的很多事情,我们没有途径知道的很详细,因为班里的班委同学就是再负责,也不可能给老师说某某同学的表现是多么的不合适,因为班里的所有同学都是一个大的同辈群体,他们有他们的行事规则,任何同学都不好违背,这时候班主任也不能强迫班委同学说一些班里的实际情况,不能让班干部成为同学们眼中的“叛徒”,这也不利于班干部的工作,只会使班里的日常管理工作越来越糟。这时,要么我们班主任通过很分散的渠道了解班里的情况,要么就是也利用同辈群体这一现象,让它具有两面性为我们发挥作用。具体的操作一定要结合班里的具体情况,结合某些重点学生的性格习惯等制定出相应的对策,真的是要和自己的学生斗智。我们不能怪我们的学生,他们毕竟还没有长大,我们做的只能是尽我们的努力让他们把这段特殊的时期快点过去,而且要好好的过去。
同辈群体对学生的成长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作用,那么作为班主任如何扬长避短,实现班级管理最优化呢?首先,要为学生量身打造出有共性又允许个性并且还要有弹性的班规,班规的制定要在班主任大原则订好的情况下,有同学们自己制定,要拟好同学们的行为规范。而且要优选出有威信的学生组成班委,由班委同学具体依据班规来进行日常的班级管理。其次,班主任要承认并关爱同辈群体的存在。同辈群体较班级中的正式组织其存在性往往更隐蔽,但作为一个小社会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在专制的班级氛围中,愈显示着强劲的张力,这是学生对平等、民主自由的期求。班主任老师深谙于此,便不会把灿烂的阳光只洒向法定的班委会或优等生,而是走下讲坛,深入学生心灵,去关爱一下群体或个人,真诚的倾听他们的心声,用爱来架起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同时尊重学生的人格、容纳学生的意见,允许他们有个人的精神天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把你作为他们的知心朋友,把你自己纳入自己的同辈群体中,才不会出现上述调查材料中老师的尴尬局面。其次,利用同辈群体,展开竞争与合作。同辈群体是学生自由组合的非正式组织,他们往往有着共同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他们把全体中的某一人作为自己的偶像性重要性他人,进行追赶,展开竞争。这种内驱力是家庭或学校等外在力量所无与伦比的。但作为班主任老师不仅仅抓住这一特点,深入同辈群体,用感情融汇感情,用思想融汇思想,激活内部力量,让他们有尊严地学习生活,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在竞争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实现创新,努力打造生活与学习的共同体。再次,利用同辈群体,培植学生的归属感,责任心和集体概念。成熟的班集体有着自己健康的肌体舆论和共同的归属感,班主任老师可以抓住同辈群体作为工作的突破口,选榜样,树典型,大力进行荣辱感教育;举办多种比赛,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和集体概念;成立各种兴趣小组,让爱好把人们粘合在一起,增强班级的凝集力。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同辈群体得到改良,不健康的亚文化也就能失去,班级里健康向上的风气才能越来越强,我们的班级管理也才会省事而且效果会很好。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thb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