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读后感】张爱玲传读后感》,欢迎阅读!

【读后感】张爱玲传读后感
当我拿到这本书时,就立刻被封面上的一行小字吸引了:在繁华的世界独自美丽。这本书描绘了一个用文字铸就传奇的奇女子,她就是张爱玲。
1920年9月30日,一位未来的文学明星诞生了。她就是张爱玲。张爱玲的祖母是李鸿章的亲生女儿,但她并不为自己高贵的出身感到骄傲。
张爱玲的祖父母、父母都是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的大才子,只是她的父母在思想观念方面出入比较大。爱玲的母亲黄逸梵,思想因受到清末民主自由气氛的熏染而极为开化。爱玲的父亲张志沂有扎实的文学功底,但因处在新旧更替的年代,他封建的思想只能被淘汰。母亲文明开化,父亲迂腐封建,两人经常就在张爱玲和张子静(张爱玲的弟弟)的面前大吵起来,最终两人还是离婚了。父母的离婚对爱玲的性格及人生都有很大的影响。 张爱玲从小就与父母生活在不同的观念中。她学习过西方文化,如舞蹈、绘画、音乐和礼仪,上过新学校,中国文化,如诗歌和音乐,还上过私立学校。可以说是中西文化的结合。但这并没有给爱玲带来多少好处。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带来了伤害。艾玲的母亲希望她的女儿成为一名西方女性。可爱的玲不应该是淑女。她母亲对她的期望已变成失望。渐渐地,母亲放弃了对爱玲的培养,离开了。她父亲仍然坚持让她上私立学校。不仅如此,她父亲的一些行为让爱玲感到被鄙视。吸食鸦片、逛妓院、娶姨妈和继母,她感到非常无助和恐慌。爱玲的傲慢和难以言喻的性格也是父母强迫的。最后,在1937年严冬的一个晚上,艾琳从父亲和继母的家中逃了出来,来到了她的姑姑和母亲那里。 张爱玲在艺术方面的造诣可以用天才来形容,尤其是绘画和写作。
在绘画方面,艾玲喜欢用没有距离感的深粉色作为背景色。她的许多小说的插图都是自己完成的,比如《金锁》中的曹七巧和《爱上城市的白流苏》。散文集《八卦》的封面也是她自己画的。她画的人物个性鲜明,充满魅力。她是一位才华横溢的画家和设计师。 在写作方面,她把创作的焦点放在饮食男女一类的日常生态,没有政治,没有烟火焦气,在文坛中也是颇为独特的一角。
张爱玲的话像一架灵巧的梭子,为她织出美丽的锦缎,铺就了她天才的梦想。她个人的愿望是“成名早,来得太晚,幸福不那么幸福”,这促使她创作更多精彩的文章。1943年,她拜访了鸳鸯蝴蝶派作家周守娟,并在她的杂志《第一炉香》和《第二炉香》上发表了两篇文章,题为《芦荟片》。这两篇文章的发表使张爱玲走入了世人的视野。随后,她在柯玲的《万象》杂志上发表了小说《琉璃瓦》、《连载封面》和散文《最后的上海人》。 《紫罗兰》《万象》为张爱玲进军文坛吹响了号角,但是真正让张爱玲名声大噪的却是《杂志》这本刊物。
张爱玲一生中几乎所有的优秀小说都在该杂志上发表过,如《倾城之恋》、《金锁》、《花儿凋零》、《红玫瑰》、《白玫瑰》。。。这里有一些精彩的文章。
1943年到1944年,上海文坛称之为“张爱玲年”,仅仅两年时间张爱玲就像雪花片散地似地,将她的小说、散文覆盖了整个上海文坛。张爱玲这个名字在当时的上海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1944年9月,张爱玲发表了她第一篇中短篇小说集《传奇》。这本小说囊括了爱玲1943年到1944年间的十篇小说,她一生中创作的最受读者欢迎、享誉最高的小说差不多都收录在这里了。
从1943年到1944年,张爱玲是文坛上最辉煌的时期,后来她逐渐退休。
张爱玲的情感经历却不如艺术经历那么辉煌,她先后认识了许多男子,但真正给她家的感觉的是一位西方绅士——费迪南·赖雅。在1956年8月14日,他们结婚了。但婚后的生活喜忧参半,赖雅经常会局部中风,这时,张爱玲就需要一边照顾赖雅,一边维持生计。张爱玲说过一句话:“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衣袍,上面爬满了虱子。”有很多人说赖雅是她衣袍上的“虱子”,但张爱玲却将这件“爬了虱子”的“衣袍”整整珍藏了十一年,爱不释手,足以说明张爱玲对赖雅深深的爱!
1995年9月18日,张爱玲平静地闭上眼睛,去找莱娅。 这就是张爱玲,临水照花人。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tSc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