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苏教(部审)版高中唐诗宋词选读《郁顿挫的杜甫诗 旅夜书杯》精品教案_19》,欢迎阅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初步掌握欣赏写景诗的方法,建立初步的鉴赏能力。 结合杜甫晚年经历,体会杜甫情感
情感态度 通过诵读体会诗人当时孤苦寂寞、漂泊无依的感情。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写景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难点 初步掌握写景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 吟咏,赏读相结合,讨论、讲析相结合 教学过程:
导入:宋代的黄山谷有一首诗写杜甫画像,里面有一句写得非常好,叫做“醉里眉攒万国愁”。就是杜甫即使在喝醉的时候,他对天下的忧虑,天下的一种忧愁都聚集在他的眉间。后人评黄山谷这一首诗说“状尽子美平生矣”
一、赏析首联。体会结合杜甫诗句,体会首联中“独”的含义。
师:用优美的语言“翻译“首句
生1: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
师:背景补充:当时杜甫离成都是迫于无奈。这一年的正月,他辞去节度使参谋职
务,四月,在成都赖以存身的好友严武死去。处此凄孤无依之境,便决意离蜀东下。 师:这一联不是空泛地写景,而是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表达
怎样的情怀?
生1: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 师:请大家回忆杜甫关于独的诗句
生1:“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 生2:“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生3:“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登岳阳楼》)
师:“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九日》) “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舟他夜归。 总结:首联写出了杜甫暮年飘泊的凄苦景况。 二、赏析颔联。体会乐景写哀情。 师:模仿首联,学习颔联。
生1: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
师:这句景物壮阔,表达的是豪迈之情吗? 生1:结合诗人此时心情应该不是开朗的心情。
生2: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
师: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更能反衬诗人的悲苦。
我们回忆学习一下这种手法。
在一些看似恬淡、闲适、雄浑的作品中也让人能读出一丝的寂寞与孤独,诗人用明亮的色彩、明丽的景物来构筑环境的赏心悦目,目的又是反衬内心的愁苦。如的《江村》与《客至》中的写景的句子。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曲江对酒》)
这一联中形、神、声、色、香俱备,这生动而传神的描写是因为诗人心情愉悦吗?答案是否定的。诗人是久坐江头,空闲无聊,因而才这样留意于花落鸟飞。用花鸟的美来衬诗人的寂寞,这种意境是美得孤独。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客至》)
春水绕宅,鸥鸟盘旋,应该是一处美的居所,居于其中应该是神清气爽的,也是恬淡的,可诗人用了一个“但”字,美中的寂寞就流露出来了。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江村》)
这里用了一个“幽”字,勾勒出了一个清凉、幽静的环境和幽趣的人事。但内心的孤独又能被掩
盖吗?终究无法彻底的摆脱这种内心的愁苦,只有借此来自嘲。孤独的诗人在幽静的江村里自我解嘲,这种意境是要深味的。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
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以此来反衬自己孤苦伶仃的
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
三、赏析颈联,体会杜甫的悲愤。
生1: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做官,倒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 师:这是真实情况吗?实际情况是什么?
生2:这是反话,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这
实在不是他的心愿。
生3: 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 师: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师:联系杜甫其他诗句, 进一步体会颈联含义。
1“老病南征口,君恩北望心。”道出了诗人虽身处逆境,但报效朝廷的热忱未减的情怀。诗人
老了,病了,照理应该还乡才是,而现在却更往南走,可悲。尽管如此,诗人报国热情不减,心一刻也未
尝忘怀朝廷。杜甫在成都时,代宗曾召他赴京兆功曹,杜甫没接受,后因严武表荐,授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他对代宗还是有着一定好感,存有一线希望的。这里“南征日”对“北望心”,为流水对,且前后两句在内容上对比鲜明,更加衬托出了诗人一生奔波无定,但一心报国的思想情怀。)
2、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正是诗人晚年对自己一生思想及悲剧命运的总结。诗人一生
抱负远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然而仕途坎坷,个中甘苦,只有自己一人独享,而纵然有绝世才华,却未见有一个能理解他的知音。在当时社会里,文章上的知音,也就是事业上的援手。这两句感慨很深,很大,自视也很高。不能不使杜甫伤感:对于同时代的人诗人或较有成就的诗人,他本着“乐道人之善”的态度儿乎都评论到,全都给以相应的评价,他成了他们的知音。然而很少有人谈论到他的诗,他自己也没有知音。天宝末,殷璠编的《河岳英灵集》,高适、岑参、薛据等还有一些实在不高明的作家都入了选,独杜甫“名落孙山”。但杜甫并不急于求人知,也并不因此而丧失了自己的自信:他知道将来总会有他的知音的。但这不能不说是杜甫一生的悲剧。三、四两联,正是杜甫晚年生活与思想的自我写照。
总结: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古来大材难为用” ,年轻时的理想成空,晚年漂泊,生活尚不能自保,怀才不遇的伤痛不言而喻。
四、赏析颔联的漂泊之意
生1:飘然一身象个什么呢?不过象广阔的天地间的一只沙鸥罢了。
生2: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 师:这一联借景抒情,以沙鸥自况,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飘泊无依的感。 师:杜甫晚年处境补充。
杜甫暮年漂泊长江流域,客寓成都、暂居夔州、流浪荆湘,过着居无定所、寄人篱下、穷困潦倒的生活。一种由漂泊感、孤寂感、萧瑟感、沧桑感以及死亡意识相互交织而形成的漂泊意识始终如影随形般缠绕着他。于是带着一家老小自此开始了从华州到秦州而成都、夔州,出三峡到岳阳、潭州、衡州,最后客死于湘江小船上的流浪生涯。
乾坤万里内,莫见容身畔”
人生吾贤愚,飘飘若埃尘” “十月清霜重,飘零何处归” “多少残生事,飘零任转蓬”
“日月笼中鸟,乾坤水上萍。王孙丈人行,垂老见飘零”(《衡州送李大夫七丈赴广州》)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总结:杜甫的这首《旅夜书怀》诗,就是古典诗歌中情景相生、互藏其宅的一个范例。整首诗意境雄浑,气象万千。用景物之间的对比,烘托出一个独立于天地之间的飘零形象,使全诗弥漫着深沉凝重的孤独感。这正是诗人身世际遇的写照。
总结:国家不幸诗家幸。或许正因为遭遇安史之乱,看尽世上疮痍,才使杜甫成为诗中圣哲;或许正因为半生艰难,体察民间疾苦,才有了笔底波澜,诗史壮阔。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tJ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