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案例》,欢迎阅读!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案例
齐读课文后推出一个有充分的开放性和自由度的大问题:“这首词向来被视为豪放派的代表作,豪放即气魄大而无所拘束的意思。那大家觉得这首词的大气魄体现在哪些地方呢?能不能结合文本中自己感触最深的词句来说一说呢? ”
学生会从“豪放”的角度谈自己对一些词句的品读,品读也往往深浅不一,但一定是比较个性和感性的,这个时候老师就要适时地展开师生对话,深化或拓展对一些关键处的理解。
另外,老师还可以利用版本的不同引导学生用“字词替换法”鉴赏诗词: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句有另一版本(很权威,在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鉴赏辞典》里)写作“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一)读“怀古”
引导学生换个角度,从词作的题材内容(怀古词)的角度切入再次审视这篇作品,提出系列问题供小组研习探讨:
由词题可知,很明显,这是一首,所以放在这个以“历史的回声”命名的专题里,诗人兀立江边,思接千古,想起了心目中的英雄——周瑜。
据老师对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发现了一个大问题;苏轼“遥想”中的公瑾与历史上的周瑜不符。
1.赤壁之战在建安十三年,小乔出嫁已十年,不是初嫁,小乔都成老乔了。 2.羽扇纶巾的打扮。《三国志》记载,等曹操的水军船只着火后“瑜等率轻锐寻继其后”,所以应是一身戎装才对。
3.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赤壁之战形势很严峻,并非如此轻松,杜牧诗云“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问:苏轼为什么在众多三国英雄中独取周瑜一人,又为什么特意修改史实塑造周瑜呢?
我的分析:1.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见周瑜的丰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再由小乔想到周瑜与主君的姻亲关系,想到他的大展鸿图背后有着强大稳固的精神支持,更是令人艳羡。
2.按现在我们的印象,以为诸葛亮才是拿着一把羽毛扇。其实,拿着羽毛扇在魏晋之间而言,一些儒将风流的人常常都是如此的。就是说,指挥作战的将军,不只是勇武的将军而已,而且是读书的儒将。
生说是一种当时流行的打扮时,应该引导:是当时的“风流人物”之间流行的打扮。
3.试想,在滚滚奔流的大江之上,才华卓越的青年将领周瑜,谈笑自若地指挥水军,抗御横江而来的不可一世的强敌,使对方的千里舳舻,顿时化为灰烬,这是何等的气势。
(二)思“幽情”
最后以一个问题带出对文本结尾句的解读,实现拓展,以文化的大视野挖掘情感表达背后的精神世界的呈现。
问题:看来苏轼重塑周瑜形象实际上是寄寓了一个文人的英雄梦。你看周瑜,英俊儒雅,既勇武有力又儿女情长,既能文又能武,而且年纪轻轻就建立了如此的功业,怎不令人羡慕,再想想自己早生华发,老大无成,屡遭贬谪,前程未卜。如果我们是苏轼,经过这样一番遥想,也不禁要感慨万端了,于是千般滋味化做一句咏叹“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此时词人又是怎样的心情呢?
这里有两种译法,你会取哪一种呢?
(1)人生像是一场短促的梦,就让我举起手中的酒杯,祭奠见证这逝水流年的江月吧!
(2)人生几何,何苦让种种“闲愁”萦回我心,还是放眼大江,举酒赏月吧!
自己的理解:我觉得我们完全可以联系《赤壁赋》来理解此时东坡的精神世界(思想状态)。《赤壁赋》中有印证,“人间如梦”对应《赤壁赋》里“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而“一樽还酹江月”又让我想起“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可见苏轼虽然有失意有不甘但最后仍在雄奇壮美的山水之间寄寓了一份超脱旷达。苏轼之所以为苏轼也在于这种沉郁之后的自我开解。
接着让学生个人配乐朗读,尝试用自己的声音来表达一下这种大气魄。 个人朗诵一两位再放声齐诵一次。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tB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