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幼儿心理学名词解释》,欢迎阅读!

幼儿心理学名词解释
1.有意注意:是自觉的、有预定目的的注意,是由第二信号系统支配的,即能够借助于词语而实现。
2.记忆恢复现象:即学习几天后测得的记忆力高于学习后立即测得的记忆力。 3.道德判断:是个体应用道德观念或道德知识对行为的是非、好坏和善恶进行评价的过程。4.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和特征的反映。
5.社会性:指个体作为社会成员适应社会生活的各种心理和行为特征。6.类比推理:是一种逻辑推理,在一定程度上属于归纳推理。它是事物或数量之间关系的发现和应用。 7.道德感:由自己或别人的举止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感,形成道德情感是比较复杂的过程。
8.攻击性行为:指旨在伤害他人或其他事物的行为。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不受欢迎但经常发生的行为。攻击性行为的最大特点是它的目的。它分为反应性攻击行为和主动性攻击行为。
9.性别行为:是指男女儿童通过对同性别长者的模仿而形成的自己这一性别所特有的行为模式。
10.定向注意:婴儿先天的生理反应主要是由异物的特性引起的。它也是无意注意的最初形式。随着年龄的增长,它的地位正在缩小,但并没有消失
11.问卷法:是把调查问题标准化,制作书面问卷对被调查者进行书面调查的方法。12.形象记忆:指根据事物具体形象来记忆各种材料。
13.个性:是不同于他人、出现在不同环境中、相对稳定、影响人们外显和内隐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14.有意注意:是自觉的、有预定目的的注意,是由第二信号系统支配的,即能够借助于词语而实现。15.记忆恢复现象:即学习后过几天测得的保持量要比学习后立即测得的保持量更高的记忆现象。16.道德判断:是个体应用道德观念或道德知识对行为的是非、好坏和善恶进行评价的过程。17.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和特征的反映。 18.社会性:指个体作为社会成员适应社会生活的各种心理和行为特征。19.工作记忆:指在短时记忆过程中,将新输入的信息与记忆中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联系起来的记忆。在幼儿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工作记忆的能力越来越高。
20.表象:指过去感知而当前没有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在头脑中出现。根据加工创造的程度,表象可分为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也可分为具体表象和符号表象。
21.创造想象力:这是一个根据自己的创造力独立构建新形象的过程。它具有独创性、独立性、新颖性等特点。
22.理智感:是人所特有的情绪体验。这是由是否满足认识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高级情感。
23.人格:指人们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性行为所表现出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人格特征包括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性行为。
24.有意想象:是依据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根据内容的新颖程度和形成方式,又可以分为再造想象和创作想象。
25.远近规则:儿童动作的发展从头部和躯干的运动开始,然后发展手臂和腿部的运动,
再后是手的精细运动,也就是靠近中央部分(头和躯干,即脊椎)动作先发展,然后才发展边缘部分(臂、手、腿)的动作。这一规律称为近远规律。
26.能力:指成功完成某些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人心理特征。能力通过人们的活动来体现,这是成功完成活动的条件。27.亲社会行为:指一个人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或群体的行为和倾向。具体来说,它包括分享、合作、谦逊、帮助等。Ebbinghaus遗忘曲线:德国心理学家Ebbinghaus发现的揭示遗忘规律的图像表示方法。它的基本内容是:学习后立即开始遗忘,遗忘的过程先快速进行,然后逐渐缓慢。29.广义学习:指在人和动物的生活过程中,由经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30.创造性学习:是指学习过程中的独立思考,自己探索为基本学法,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勇于寻求新的理论,不轻易放弃自己的看法,不人云亦云。31.相对评价:是在被评价对象的群体中建立基准(通常均以该群体的平均水平作为这一基准),然后把该群体中的各个对象逐一与基准进行比较,以判断该群体中每一成员的相对优势。
32.师生互动:指师生之间以各种形式、性质和程度的互动和影响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su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