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钱学森之问》,欢迎阅读!
对“钱学森之问”的认识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老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求解“钱学森之问”,我认为可以从大学生自身和社会教育环境两个方面来寻找答案。
现在的大学生缺乏信仰,普遍出现了信仰真空的现象。古语云: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那是形容古代的知识分子,但是我认为现在的学生甚至还不如古人。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既不闻窗外事,也不读圣贤书。当然,我这话也是有点问题的。现在的大学生不读书吗?不,他们还是读书的,不过读的都是一些娱乐、体育等消遣之书。现在的大学生不关心时政吗?不,他们还是关心的,不过尽是一些咒骂政府腐败、批评百姓素质低下等等的愤青言论。报刊亭里,销售最为火爆的永远是那些封面五颜六色的娱乐期刊,而《环球时报》《南方周末》等却是相对的冷清。回想民国时期的热血青年,在国难面前到处演讲,投身政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为祖国命运抛头颅洒热血,而现在大学生却活在自己的利益小圈子之中,迷恋于一些娱乐明星,对时政的了解却如同白痴,真是让国人心凉。由于精神上缺乏信仰,很多学生极容易受到西方所谓的自由思想的吸引从而形成那种愤世嫉俗、偏信误信,只看到社会阴暗面从而很容易引起各种心理问题。校园中出现的“网络一族”,他们“风声雨声读书声,我不吱声;家事国事天下事,关我何事”,“宿舍里面不吭气,互联网上诉衷肠。”此外,缺乏信仰也会是大学生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不关心社会及民众,逃避责任,只关注自身既得利益的获得。
当今社会浮躁之风蔓延 ,甚至学术界也深受其害。现在许多大学都把做课题和发表论文放到第一位,为了鞭策大家积极去搞“科研”,规定评定职称必须有主持和参与各级课题并发表多篇科研论文,其中核心期刊不少于两篇,评定时主要看科研课题和论文发表方面是否符合要求。而教师本来就低的工资又是与职称挂钩的,讲师和教授的工资相差一倍,这就使得教师们不遗余力去钻科研课题,想方设法去发表论文。而且职称评定都是有年限要求、课题论文数目要求,哪怕像孔子那样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没有课题和论文是不可能评上教授的。于是乎纷纷开始做“短、平、快”的科研,总是浮在表面,追求论文、课题的数量,真正静下心来搞研究的很少。而且很多科研项目像工程项目一样有年限要求,“板凳需坐十
年冷”越来越乏人问津。也许我们的学校还要学习如何养懒人,让教师有思考的空间和时间,提供静心科研的机会。同时由于教学难以出成绩,在考核中大多为定性而非定量要求,在教学中所投的精力自然有限,这样一来,教学质量自然就不用说了。大学不等于研究所,大学是以教大学生学习实践为主、培养高级人才的地方。现在许多大学看到其他高校提出建设研究型大学或研究教学型大学,纷纷跟进不甘落后,没有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没有考虑社会的实际需要。都是研究型大学了,那教学哪个来做呢。钱学森先生对大学教师要求很高,大学校园曾经是令人憧憬的散发着阵阵书香的象牙塔,现在俨然已经同化成了一个世俗小社会。学生入学时以物质利益为导向扎堆报考热门专业,兴趣在选专业时无足轻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了兴趣,学生有什么动力在专业上奋斗呢。学生入学后有的以在各种组织团体中谋得一官半职为目标,参加各种活动比上课更重要,考前找老师要课件划重点,更有甚者入学后就以考上公务员为目标,学业上得过。
“钱学森之问”提示我们思考:如何为自由的创造提供宽松的条件?如何把中国文化当中最有助于创新的潜能激发出来?简言之,就是如何“无为而治”,让那些乐于自主创造的人自由生长,而大学的使命则是替那些专注于仰望星空的人清除地面上的障碍。这是由“钱学森之问”而引出的一个现实的问题。批评也好,赞美也罢,中国教育必然是优点和弊端的集合体,要解决钱老的疑问,我们不能光看言论的精彩和精辟,毕竟教育相关国计民生,着手发现教育的弊病,采用切实可行的计划执行才是解决之道。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sq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