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古诗三首课堂笔记四年级》,欢迎阅读!
古诗三首课堂笔记四年级
暮江吟
笔记要点 原文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
作者
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
简介
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此诗大约是长庆二年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
写作 背景
写的,当时朝廷政治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作者离开朝廷后心情轻松畅快,因作此诗。
一道残阳的余晖铺洒在江水之中,江水一半呈现深碧一半染得通红。
译文
最惹人怜爱的是九月初三的夜晚,露滴圆润如珍珠新月初升似弯弓。
《暮江吟》这首诗写了暮江落日和露伴新月的情景,格
主题
调清新,色彩明丽,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感受,
概括
表达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结构 梳理
1
笔记内容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题西林壁
笔记要点 原文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
作者 简介
居士。博学多才,善文,工诗词,书画俱佳。开创豪放清旷一派,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有《东坡七集》《东坡词》等。
此诗是苏轼在1084年和朋友游庐山时所作,苏轼由
写作 背景
黄州贬赴汝州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苏轼十几次徜徉于庐山的灵山秀水之间,写下了五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最后一首。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
译文
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题西林壁》这首诗诗人抓住了庐山的姿态谈感受,
主题
赞美了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的景象,于写景中寄寓
概括
哲理。
笔记内容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结构 梳理
2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sEo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