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小学生课业负担现状及“减负”对策研究》文献综述》,欢迎阅读!

《内江市小学生课业负担现状与“减负”对策研究》
文献综述
前言:小学课业负担过重问题一直是基础教育改革关注的重点与难点,作业多,
耗时长;教辅多,书包重;考试多,压力大;培训多,休息少,沉重的负担会影响儿童身心发育,不利于小学生的健康发展。国家推出“减负”政策,但由于社会资源紧张、教育竞争激烈以及应试教育长存,所以减负效果不尽如人意。本文通过对小学课业负担现状、成因和有害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并从社会、学校、教师、家长影响入手提出一些建设性对策,以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 一、对小学课业负担问题的理性认识
关于小学课业负担的认识与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课业负担如何定义?它的界定标准是什么?目前现状是怎样的? (一)课业负担的概念
有关课业负担的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定义,在胡惠闵、王小平两位的《国内学界对课业负担概念的理解:基于500篇代表性文献的文本分析》中从邻近概念的关系、词性及对课业负担内涵的理解三个方面进行研究,最终得出一个理解:课业负担通常指学生为了完成或者更好地完成课业实际所承受的负担。 (二)课业负担的界限判断标准 什么程度算是课业负担过重?从汤兆武的《从哪里看出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对课业负担测量的思考与建议》一文中指出可以从学生做作业的时间以及在作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绪可以推断。赵忠平、秦玉友在《多不多?难不难?累不累—中小学课业负担调查研究》一文中提到判断课业负担有三个指标:学习时长、作业难度、学生的疲惫程度。 二、小学课业负担现状
1.每日总学习时间过长 在黄玲玲的《中小学减轻课业负担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中的研究情况显示小学生平均每天在校课时为6-8节,平均每天在校的学习时间为6.5小时。其中作业时学生课业负担的主要来源。根据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课程计划》规定:小学一年级一般不留书面家庭作业,二、三年级课外作业量每日不超过30分钟,四年级每日不超过50分钟,五、六年级每日不超过1小时,反之,则为负担过重。根据国外研究表明,各年龄段的学生在学习日最大限度的学习时间为7-9岁为3.5-4小时,10-11岁为6小时,12-14岁为7-8小时。显然中国小学生的学习时间已经大大超过限度。 2.课件休息及睡眠时间不足
学生的学习效率高低主要取决于学生的精神状态,良好的休息和睡眠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但是由于课业负担较重,学生不得不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用于完成作业,在《中小学睡眠情况调查:谁剥夺了孩子的睡眠时间》中提到城市学龄儿童睡眠不足发生率高达71.4%。睡眠时间不足和伴有睡眠问题的儿童容易出现学校适应能力下降,严重的话甚至会导致儿童出现危险行为。 3.课外辅导占用时间多 如今的社会竞争激烈,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争先恐后得给孩
子报名各种补习班,本来是休息的周末和寒暑假,但是却要参加各种培训和兴趣班,这一切使他们根本感受不到放假的乐趣,感到的只是无尽的疲惫。
三、造成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原因
造成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有受政治经济、文化传统、家长的期望等外部因素,也有课程设置、教材选用的原因。这些影响顽固、反复、累计、多变。其中,最关键、根本的影响因素在课程与教学方法。 (一)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课堂实施的具体操作。有效的课堂教学可以减少时间、精力、物力的投入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也能在课后更加高速得完成作业,低效的课堂教学会导致学生趋于被动、死板、脱离实际、甚至陷入机械学习。教师如果不注重启发教学,学生就很难进行自主学习,这样会造成课后学习效率低下。 (二)作业设计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新颖、有度、优质的作业,能够帮助学生及时巩固和运用课上所学内容,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和积极探索,但是传统的作业设计可能导致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下。同时不少老师和家长采用题海战术,不考虑题目的质量,一味给学生布置成堆随意盲目、机械重复、低效无效的作业。
(三)教学评价
评价体系是办学行为的指挥棒,目前我国的教学评价体系还是不太完善的,家长和教师往往把期末考、毕业考、升学考的分数当成目的,导致学生长期处在高压的竞争性学习中,忽视了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非考试科目的学习。 (四)课程设置
如今都在提倡素质教育,但是大部分学校都会果断将时间和资源优先投入到智育类、升学考试类、认知类课程,往往会忽视学生的艺术、体育、社会教育,如果学校多开展一些课外活动,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学生压力过大、负担过重。
四、探索“减负”的方案
(一)树立“减负”观念,正确引导全社会对“减负”的认识
中国人在古时候就已经通过考试来进入仕途,所以就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 的观点,把学生的未来和考试分数捆绑,不读书就不会有出息。要改变这种现象,有关部门、机构必须要营造“减负”环境,正确引导全社会对“减负”的认识,通过素质教育的发展,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对减负要有可观正确认识,不能只说不做,要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地让减负观念深入人心。
(二)完善素质教育体系,加快教育体制改革
素质教育的提出已经将近20年了,现有的教育体制虽然已经有了很大改进,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影响,导致减负工作难以落实到实处。因此,对现有的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完善,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减负事素质教育的一种直观体现方式,是打破应试教育的一个有力措施,要做到从“量”上的减少到“质”上的提高,这是一个长期且艰难的任务,要从课程设置、师资配置、教学投入、教法创新等多方面入手,学校要组织减负工作的探讨,交流,制定好合理方案,量化减负考核工作,加快推进素质教育改革。
(三)完善教师知识结构,切实履行“减负”职责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rjy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