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从新闻真实性浅谈和谐社会的构建》,欢迎阅读!
从新闻真实性浅谈和谐社会的构建
摘 要: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新闻报道就是在“用事实说话”,新闻报道应当客观、公正、准确、全面、及时。现从新闻真实性浅谈和谐社会的构建。 关键词:新闻;真实性;和谐社会
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新闻报道就是在“用事实说话”,新闻报道应当客观、公正、准确、全面、及时。
作为报道新闻的媒介,承担着传递信息、引导舆论、传播知识、提供娱乐、刊播广告的社会职能。
新闻真实的要求,不仅对于做好新闻报道工作至关重要,对于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同样也具有重大意义。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舆论监督是重要一环,这也是促进社会民主化、法制化建设的重要一环。在实行舆论监督的过程中,公开传播的批评报道、负面报道,尤其需要恪守新闻真实性的原则,捍卫新闻的生命。
现代社会里,媒介对大众的影响不言而喻。根据“沉默的螺旋”理论的解释,媒介通过新闻报道将自身扮作社会文化的主导力量,制造舆论影响,让大众形成印象。媒介能够如同“水滴石穿”一般,塑造受众的趣味、喜好、欣赏习惯、文化生活模式以至于深层心理文化结构。 新闻媒体大量的基础的日常工作就是新闻报道。搞好新闻报道,是实现新闻媒介各项社会职能的第一步。无庸置疑,真实对于新闻报道具有决定性的关键意义。新闻界流行一句行话“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诚然,丧失了真实性的不实报道、虚假报道,哪还有一点作为新闻存在的价值呢?
即使是新闻自身的倾向性也要受制于新闻的客观性。在这里,新闻的客观性有两方面含义:其一是指新闻报道的内容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任何企图用虚构、杜撰或者背离事实本身基本逻辑的报道来表现的倾向性,不仅无法说服人,其生命力也必然是短暂的;其二是指对事实的选择,一定要符合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既不能为了表现倾向性的需要,把一件有利于自己的、微不足道的小事当作重大新闻来报道,也不能故意回避不利于自己的重大事件。 新闻报道者只能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表现自己的倾向。如果故意回避或者背离事实,主观随意地在新闻中表现倾向性,结果必定会受到事实的惩罚,使得新闻报道者丧失信誉。这就不仅是一则报道失实的问题了,而是事关新闻媒体的口碑、信誉问题;这样做,不仅损失了一条新闻的真实性,而且危害到整个新闻界的可信度,进而威胁到现代信息社会的传播。 在推进传媒改革的进程中,高新科技的应用和政策允许范围内的媒介竞争以及社会民主化、法制化进程加快一道,构成备受关注的几股推动力量。
媒介竞争的加剧,促使广大新闻媒介在比拼时效、抢发新闻的同时,高度重视独家报道。因此,深度报道这种新闻报道形式在各类媒体上都得到广泛应用。各家媒体追求轰动效应,追求“新”、“奇”、“特”,往往也容易造成对新闻真实性的淡化以至于忽略,从而有意无意地带来新闻失实。
当然,不能因此就轻视甚至否定新闻改革的成绩,特别是加强舆论监督工作的成绩。历史的经验证明,长期以来,中国新闻传媒的政治“本位”观比较强,新闻事业只注重宣传功能,看重新闻的宣传价值,而忽略了新闻的信息价值、舆论价值等,产生了不少弊端。经过新闻改革,经过业界和学界的大胆探讨大力实践,人们才开始逐步认识到新闻传播具有多重功能,“传媒是阶级斗争的工具”的传统观念逐步被抛弃,媒体的政治属性和商品属性逐步得到认识,
媒体的信息功能和娱乐功能逐步得到开发。新闻采访报道开始重视信息量,重视采访,注重新闻价值和时效。新闻报道开始走向“三贴近”。以报纸为例,新闻传媒突破了单一的观念,在党报基础上,各地创办或者衍生出了晨报、晚报、都市报等媒体形式。各新闻媒体在注重新闻导向性的同时,也开始根据不同媒体的不同特点进行定位,各司其职,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可喜局面。尤其是批评报道、深度报道的增多,显示出新闻干预生活的强大力量。
中国新闻媒体开始在注重新闻宣传导向的同时,也开始转向注重新闻的信息性,新闻开始逐渐改变以往图解政治、宣传的极“左”模式,越来越讲究新、鲜、活,关注民生、民意、民情,为方便受众提高生存质量而服务。
观念的转变促使新闻业蓬勃发展。以报纸为例,中国报纸数量在“文革”期间只有42家,1978年恢复为186家,1995年发展为2089家,1998年为2053家,20年间报纸数量增长了10倍。1996年,中国第一家报业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成立,截至2003年8月的时候,全国就已经有报业集团39家。
另一方面,中国新闻传媒走向市场化,使新闻传媒从原来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单纯政治宣传的舆论工具演变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产业的一部分。媒体的喉舌功能和信息功能得以共存和并行发展。
正如人们注意到的,中国新闻传媒的市场化运营由于时间过于短暂,再加上盲目学习西方的某些操作模式,致使新闻媒体中时常出现煽情、媚俗,炒作“星”、“腥”、“性”等问题。与此同时,中国新闻传媒还出现越来越明显的信息资源重复使用、受众市场空间资源的巨大浪费、新闻法制化进程滞后等问题。诸如不实报道、人为炒作,都是大力推进中的新闻改革所面临的重要问题,需要认真及时地加以解决。不然,这不仅将危害媒体自身的信誉,损伤其履行社会职能的能力,长此以往,势必威胁到和谐社会构建,不利于我国在本世纪提出的中长期建设规划目标的实现。
新时期里,传统媒介的地位、属性、功能、价值、权益与新闻观念得到了新的诠释,媒介新闻传播规律出现适度回归。同时,人本意识渗透传媒,受众为中心的观念日益牢固。传媒在新闻竞争中,开始向以人为本的定位观念转变。受众意识贯穿始终:在受众的参与方面追求全方位互动,在交流方式上追求人格化传播,媒介前所未有地将有关人的活动渗透到传播的各个领域。中国传媒产业营运进入快车道,进入优化内涵、注重质效的发展期。此时,新闻舆论监督作用不断得以凸现,对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加速中国的法制化进程起到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期,在人们对舆论监督的普遍预期不断加强的情况下,媒体采写与法制的正负相关系同时并存,媒体变局作用不容忽视。这就要求肩负着“喉舌”使命和产业职能的新闻传媒,更加注重新闻真实性,用事实说话,以更好地履行自身职责,不辱使命。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rjA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