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欢迎阅读!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导学案
复习目标:1.能够熟练背诵、默写本篇课文。理解掌握重点实词、通假字。2.能够正确理解本课中的句子和段落的意思。3.能够理解本文阐述的道理――人才要经过艰苦磨炼,才能够造就。能够针对本文内容作评注、赏析,谈启示、收获。4. 把握品味语言特色。理解课文说理的方法――举事例、提观点、作阐述、得结论。5. 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领会蕴含的道理。
学习重点: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 学习难点:文章的论证方法。
拂士, 出:在国外 例如: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名词用作动词:过:犯错 例如:人恒过
4、一词多义:拂:行拂乱其所为。(违背) 入则无法家拂士。(通弼,辅佐)发:舜发于畎亩之中。(起) 征于色,发于声。( 表现 ) 5、翻译下列句子
(1)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
所以,上天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体肤饿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 知识梳理: 相关文学常识、重点实词、通假字和排比句的句式特点及表达效果。
文章脉络:列举六个名人史实 阐述人要在困境 以事实为依据阐述道理 中成才的道理
生于忧患, 从正反两方面论 人(正面) 个人 论证严密 死于安乐 述经受磨练的益处 国(反面) 国家 层层推理 归结: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复习过程: 1. 背诵、默写课文。(组长过关,检查,教师抽查) 2. 小组合作,列出重点字词,并熟练掌握其音义。(各小组相互抽查、展示)(组织目的:调动学生主动性、自主掌握重点落实字词的读音与意义。) 3. 自主完成学案。 4. 小组合作探究中考链接。
作者简介: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扬者,有‚亚圣‛之称。受业于孔子之孙孔伋,是孔子的再传弟子,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和孔子的学术成就几乎同高,人们将他们合称为‚孔孟‛,与老子、孔子、墨子,并称中国四古董。 政治主张:‚仁政‛‚民贵君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 孟子 ‡是儒家经典之一,四书之一。现存七篇。是孟子和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
1、解释词语 发 :起 。畎亩: 田间、田地 。 举: 被选拔 。士: 狱官 。 市:集市 。故: 所以。任: 责任。苦:使......痛苦是:这样。空乏:使他受到贫困之苦。拂:违背。乱:扰乱。使......受到阻扰。 忍:使......坚韧。曾益 :增加。恒:常常。 过:犯过失。衡:通横,梗塞,不顺。作:奋起,指有所作为。征:表现。喻:了解。入:在国内。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通弼,辅佐。出:指在国外。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出:指在国外。 2、通假字 曾益其所不能。曾,同‚__增_____‛,____增加_________。 困于心,衡于虑_____衡_____,同‚___横____‛,梗塞不顺。 入则无法家拂士___ 拂_,同‚___弼____‛,______辅佐_______。 3、词性活用:词性活用:
使动用法:苦:使......痛苦 例如:必先苦其心志, 劳:使......劳累 例如:劳其筋骨 饿:使......饥饿 例如:饿其体肤, 空乏:使......经受贫困之苦 例如:空乏其身 。忍:使......坚韧 例如:动心忍性。 乱:使......受到阻扰。例如:行拂乱其所为。 动词用作名词:入:在国内 例如:入则无法家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内心困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颜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颜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如果国内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国家时时都有灭亡的危险。 (4)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只有这样以后才知道,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的道理。 6、问题及解答
1)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3)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的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4)第二段承上启下的句子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其中‚是人‛指上述六人和与此相似的其他人。
5)第二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练。 原句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行为。 6)第三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即:困境能激发人的斗志 。 原句是: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7)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8)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在今天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如何看待,请举例谈谈。
9)有人认为现在生活优越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失去了现实意义。请举例谈谈你的看法。
10)例举能论证本文观点的名言及事例:勾践,卧薪尝胆。艰难困苦,玉汝玉成。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忧劳兴国,逸豫亡身。
11)请写一句意思相近的名言表述孟子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的道理。人要成大器,就必须经受磨练;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12)孟子说理散文的善用排比、句式长短错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你以选文第1段为例加以具体分析。
这段文字以‚先必‛二字领起‚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构成一组排比,读起来一句紧似一句,非常有气势;且这组句
子句式较整齐,以短句为主,和前后较长的句子搭配起来,使全段句式富于变化,读起来节奏感很强。
13.孟子认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和‚行拂乱其所为‛能够增长人的才干。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你认为其中的哪一点仍然是人们增长才干、有所成就的必要条件?请结合生活世界谈谈你的理解。
(分析:格式:总——分『正、反举例』——总。首先避免写道‚劳其筋骨‛,因为生活条件已经日益优越了,不实际)
答:我认为‚苦其心志‛仍是其必要条件。海伦凯乐的残疾另她的心志受到磨练,变得坚强,才达到了常人所无法达到的境界,拥有了令人钦佩的精神与成就;相反的,我们与周围的同学都没有受到‚心志之苦‛,太脆弱,所以连小的成就都没有。从而看出,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苦其心志‛仍是必要条件 三、拓展阅读:‚逆境能成才‛的历史人物: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写道:1、周文王拘而演†周易‡ 2、仲尼厄而作†春秋‡ 3、屈原放逐,乃赋†离骚‡4、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5、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6、不韦迁蜀,世传†吕览‡7、韩非囚秦,†说难‡†孤愤‡8、†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作也。周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子、吕不韦、韩非子这些人,当然还有司马迁本人,他们面对逆境所表现出来的不屈精神依旧是我们今天的宝贵财富。
文章内容与写法课文题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是反映孟子个人修养、对人生态度的代表作。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章选自†孟子•告子‡,文题同样是编者所加,该标题也恰好概括了本章的中心意思——忧患激励人奋起,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必将导致灭亡,即逆境能成才。表明了孟子关于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的观点。文章摆事实,讲道理,举例典型,观点与材料紧密结合,说理透彻,令人信服。
写法上,第一、二段都用了排比的修辞方式,使文章读来气势逼人,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前者用了6个‚于‛、5个‚举‛字,来概括列举6位名人的事例,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第二段的6个‚其‛字表明了‚上天‛为了磨练、锻造可以担当大任的一代圣君或一代贤臣的良苦用心。第三段,则从个人经受磨难的作用谈起,讲到一个国家的处境,如果太平太顺,在这虚假的太平表象下,就会使整个国家的人们放松警惕,使国家一旦遇到内扰外患便土崩瓦解,顷刻间便走向灭亡。这以点带面、从小到大的写法,也堪称经典,使人读来欲罢不能、欲忘不得,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文章采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全文共四段,可分为二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至二段):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的事例,有力论证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第二部分(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受艰苦磨炼的必要性,说明人才在困难中造就,安逸享乐能使人(国家)死亡。
附:证本文观点的名言及事例:勾践,卧薪尝胆。 艰难困苦,玉汝玉成。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忧劳兴国,逸豫亡身。 2007年吉林省长春市中考语文试题
(甲)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9、孟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孟子‟‟是 儒 家经典著作。(1分)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舜发于畎亩之中 田间、田地。 空乏其身 资财缺乏,使他受贫困之苦 衡于虑 通‚横‛,梗塞,不顺 而后喻 了解,明白
11、唐代名臣魏征认为:帝王心怀忧危,就能任贤受谏;心怀安乐,就会危及国家。这印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或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2分)
12、„„格言联璧‟‟中有一联:‚天欲祸人,先以微福骄之;天欲福人,先以微祸警之。‛文中‚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一句表达的是上联的意思还是下联的意思?请用自己的话做简单说明。(2分)是下联的意思。微祸给人带来内心的困苦和思想的梗塞,但能让人奋起有所作为,这正是‚福人‛之处。
13、孟子认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和‚行拂乱其所为‛能够增加人的才能。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你认为其中的哪一点仍然是人们增加才能、有所成就的必要条件?请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你的理解。(3分)围绕‚思想受到磨砺,培养顽强的精神和坚韧的性格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或‚身体的摔打和体魄的健壮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或‚在生活中经历挫折,承受失败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回答。 吉林省2005年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语文试卷 9. †孟子‡是_____儒_______家的经典之一。(1分)
10. 第一段‚曾益其所不能‛中的‚曾‛的意思是什么?(1分)
_‚增加‛或‚增‛。答出其中一点即可给满分。 11. 谈谈你对‚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的理解。 (2分) ________围绕‚成才离不开主观努力‛来答即可;能写出原句的意思亦可。 12. †论语‡中孔子曾称赞他的弟子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结合本文,谈谈颜回的故事能说明什么道理。(4分)围绕‚痛苦和磨难可以造就人才‛来答即可;答‚生于忧患‛亦可。 13. 孟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警示人们要有忧患意识。两千多年后的今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名言能引起你什么样的共鸣? (4分)
______围绕‚物质生活优裕了,仍然需要忧患意识‛或‚因有忧患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__
2005年山西省实验区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卷
“甲”略 “乙”宋昭公出亡①,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②,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③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④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⑤得反国。 (选自†新序‡)
“注”①出亡:失国后逃亡。 ②发政举事:施政办事。 ③侍御:侍从妃子。 ④谄谀:奉承拍马。 ⑤卒:终于。
宋昭公出外逃亡,到达了邻国,感慨说道:‚我知道亡国的原因了。我朝做官的千把人,干政事的时候,没有一个不说:‘我们君主圣明!’侍者卫士数百人,披着衣服站立,没有一个不说:‘我们君王长得美!’朝内朝外都听不到说我的过错,因此到了这个地步!‛在宋君看来,做君王的之所以离开国家失掉社稷,是因为说谄媚话的人太多。所以宋昭公亡了国但是能够醒悟,最后得以重振国家。
10.“甲”文论证了 的道理;“乙”文作者认为宋昭公失国逃亡的原因是 。(2分) 11.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入则无法家拂士通‚弼‛,辅佐(2)发于声,而后喻了解,明白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rfZ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