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也可以很有趣

2023-01-20 19:39:1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历史也可以很有趣》,欢迎阅读!
有趣,可以,历史


历史也可以很有趣

——读《明朝那些事儿朱元璋卷》

我喜欢历史,但个人耐心实在有限,无法静下心来引经据典,认真研读《史记》《汉书》等等这些正史。一方面是语文功底有限,于是乎面对文言文实在觉得晦涩难懂;另一方面则是读正史难免没有像听说书那般有趣,所以怎么都没有提起兴趣好好研究那些历史。然而,《明朝那些事儿》着实让我眼前一亮。不仅故事连串、通俗易懂、语言幽默,更重要的是还夹杂了许多深刻的见解,颠覆了我的很多想法。

一、关于朱元璋

以前在初中历史课本见到朱元璋,印象最深的就是他那张“芒果脸”,对于他如何成为大明朝第一位皇帝知道的也不过就是农民起义胜利罢了。因而,对他,最初是十分不屑的,其貌不扬,农民出身还做过和尚,也不知怎么就黄袍加身了。但是,后来我才明白,表面的风光,背后暗藏了多少腥风血雨和争取努力。一步步“爬”到那个至高无上的地位,是多么不容易的。如果不了解一个人,单凭一个简单的印象轻易否定一个人,是不对的。这个世界上我们不知道的,实在是太多了。许多真相都掩盖在表面底下。为此,我向他致歉。为我所不知道的他曾受到的磨难和痛苦,为被我忽视的他的决断和才能,致歉以及表示敬意。他的岳父曾经害过他,但当他的岳父来投靠他的时候他仍以最高礼遇对待,说“如果没有您,就没有我的今天,我不能忘记你的恩德。”这是他的度量和义气,仁至义尽。在面对张士诚和陈友谅这两位劲敌,选择先拿谁开刀时,众人意见不一,是他找到关键:“张士诚器小,陈友谅志骄。器小无远见,志骄好生事。如果进攻陈友谅,张士诚不会救;而进攻张士诚,陈友谅会来救,这时两线作战会不利。一下子掐住问题的关键,如此之见识,此人不取天下,何人可取!实在精彩!在实际决策中,不受他人、特别是多数人的意见影响是很困难的,当许多人众口一词时,很多人都会从大流,甚至改变自己原来的看法„„然而决策者能坚信自己的思考和判断,着实不易。这是他独到的眼光和军事才能。他的成功并不是侥幸,他当之无愧。然而,人无完人。明朝建立后,开国功臣们“”的结局着实让人心寒。赵匡胤曾“杯酒释兵权”,为何朱元璋却偏偏要赶尽杀绝呢?或许是怕功高盖主,也怕后代子孙控制不住这些功臣们吧。不过,怕是他自己也没料到他的这些行径却给将来朱棣造反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吧。一个人对社会的作用力量是有限的,即便是九五之尊,也无法考虑到全部因素而使所有事情发展得顺心顺意,人心、人性等等都是不可控因素。历史总是留下那么多不解和遗憾,仿佛只要一个转折一切都会有天翻地覆的变化。但也只是如果罢了。覆水难收,历史是过去,无法改变,而我们能做的,也只能是改变自己,通过自己的选择改变自己现在所能把握的轨迹。

朱元璋,当之无愧的大明帝国的缔造者,有功也有过。我想,他也算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人生,于己,无憾而已。

二、关于朱允文和朱棣

对朱允文,我只觉得可惜可叹,为他那句荒谬的“别让我背负杀害叔叔的罪名啊”。这也注定了他的结局——对敌人的善良,便是对自己的残忍。朱允文最大的错误就在于他不知道,朱棣起兵靖难的那一刻其实决定了两个人的命运,一个是朱棣,另一个就是他。造反的朱棣没有回头路,他又何尝有呢?自古只有一个王者,非此即彼。其间朱允文真的错过了很多取得胜利的机会,或许这真的是一种命中注定。好人是做不了皇帝的。但我仍庆幸,朱允文的“仁慈”至少换来了最后朱棣给他的自裁或者退位机会。虽然他的下落成了一个谜,但是至少没有死在叔叔手上,这算不算一种回报?再补一句,像朱允文这样的“好人”对付朱棣这样的“无赖”,一定要相信,对付无赖,要用无赖的方法,才不会吃亏啊。成王败寇,我又何必为朱允文的失败耿耿于怀呢?性格决定命运。每一个人物,每一个角色,最终都成为历史铺路的石子,过去了便是过去了。

高处不胜寒。孤家寡人绝对是对皇帝最好的称呼。皇帝所得到的,不仅仅是权力,还有许许多多的敌人,兄弟姐妹、父母、老婆、老婆的亲戚、大臣、太监„„真是防不胜防。为了皇位,为了性命,必须六亲不认,必须心狠手辣。那么失去的,何尝又比得到的多呢?寻常百姓的日子,虽然平淡,但也是幸福的。好好珍惜身边的真心,因为没有那么多权谋算计、利益关系,免费却又无价。

1




我相信,没有偶然的一切,有的只是一切的必然。就性格而言,就成王败寇的法则而言,朱棣取代朱允文,似乎也是一种必然。

三、关于一些“无名”人士

这里的“无名”并不是没有名字,只不过是没有名气或许不被众人所知晓。 1 张子明

在城内被围困之时,他被派去搬救兵。归途被陈友谅抓住后投降。陈友谅让他走到城下告诉城内的人赶紧投降。他走到楼下,喊出的却是“坚持住,我们的大军马上就到了。”他不怕死,假意投降只是因为他的任务还没有完成,他还不能死罢了。不知道为什么,对他的行为我却是真真切切地被感动到了。虽然他也许没有名传千古,但他的使命感和勇气,却让我由衷敬佩。 2 铁炫

靖难之役中,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信念,拯救国家于危亡。他出奇策,挂朱元璋的神牌利用心理战成功逼退朱棣,实在厉害!最后面对朱棣的招降,仍说出:“忠臣孝子之肉,有何不甘?”遭凌迟。一介书生,却能如此。可敬可叹! 3 齐泰、黄子澄、方孝孺

朱允文的三大锦囊团。书呆子误国,他们虽然有很多行动上的错误,但是他们到最后也是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做到了自己对朱允文的承诺,结局失败了,但是他们的坚持和信念、操守仍是值得敬佩的。

他们,告诉我们:真正的气节总是在危急关头表现出来的,而在这种时候,坚持气节的下场往往不是鲜花和掌声。只有那些真正的英雄,才能在面对屠刀时体现自己的气节。他们所遗留下来的精神气节,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他们的名字事迹,也会被后世之人代代传颂。也许有很多人不明白,觉得所谓的舍生取义也许只是一种书呆子的痴傻,但我却永远记得这样一段话:“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谓何事?从今而后,庶己无愧。

无论是那些名见得经传还是名不见经传的人物,如今都已消失在历史的烟云之中。但是,不管成名与否,他们都曾经是构成历史的螺丝钉,推动历史这部巨大的机器不断运转。无论曾经做过什么,都会为自己的人生,为自己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也许不为世人流传,也许会被遗忘,但至少有人会记得,历史记得。

《明朝那些事儿》,将明朝三百年间的事情娓娓道来,或精彩或遗憾或惋惜,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许多认识或不认识的名字,知道了许多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情,也明白了好些以前不懂的道理。也不禁思考,历史留给人们的,究竟是什么呢?我也不清楚,但我想,那种文化的熏陶,深深印在骨子里的儒家文化影响,都是历史在我们身上留下的不可磨灭的痕迹吧。

2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UjMK.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