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陈鹤琴“活教育”思想的渊源探析》,欢迎阅读!
![鹤琴,探析,渊源,思想,教育](/static/wddqxz/img/rand/big_117.jpg)
陈鹤琴“活教育”思想的渊源探析
陈鹤琴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儿童心理和儿童教育专家,他的教育思想涉及儿童心理、家庭教育、幼儿教育、师范教育等方面,其中“活教育”思想是陈鹤琴教育思想的核心。“活教育,,思想有其产生的渊源,它是陈鹤琴针对中国当时陈腐的教育现状,立足国情,放眼世界,进行中国化新教育运动的探索创新的成果。
标签:陈鹤琴;活教育;渊源
陈鹤琴对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病很有感触,曾亲身体会到“读死书”的滋味。他对半封建半殖民地下中国陈腐的教育现状深感不满,力图借鉴西方现代教育成功的经验,结合中国的国情进行实验,创造出科学化、中国化的教育理论来。而“活教育”思想正是陈鹤琴先生立足中国国情,批判地吸收以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想的合理成分,是一次有吸收、有改造、有创新的教育改革尝试。“活教育”思想既有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渊源,又是陈鹤琴长期从事中国化新教育运动的实践探索的成果。
一、陈鹤琴“活教育”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活教育”的对立面无疑是“死教育”,它的孕育,实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初。当时中国社会已步人民国时代,但由于军阀连年混战,社会动荡不安,整个教育界仍笼罩在传统专制教育的阴影中,特别是伴随着国民政府的成立和三民主义教育宗旨的颁行,传统的“国粹论”以“中国本位文化论”复炽;伴随着蒋介石重倡“四维八德”,大力“整饬学风”,学校管理、教学内容及方法亦重归死板。更有甚者,国民党政府忽视基础教育,“中国古来所谓养士教育,今天并没有什么两样,政府的教育政策,仍然还只注重高等教育,而对于基层教育则每多忽视,即便提出普及基层教育的口号,但也没有切实地做到,教育上头大脚小的畸形发展是大家所周知的事实,教育政策如不从速改变,则对中国教育的前途,实是一个严重的隐患。……政府对于幼稚教育的轻忽政策,的确使人怀疑,政府要不要教育?要不要从基层做起的真正的人民教育工作者?”
值得注意的是,半封建半殖民地下中国陈腐的教育现状的另一表现就是外固化倾向严重。概观清末时期中国幼教的发展情形,这一时期幼稚教育事业有一共同特征,就是取法外洋:除教会办的幼稚园和少数仿照西洋办的幼教机构外,大多从形式到内容都照搬日本幼稚教育一套。所有这些,固然在当时社会条件下有其合理之处,但也因于此,而使中国的幼教事业一开始存在移型于外国热衷洋化弊端。民国以后,中国幼教事业的洋化弊端仍在加剧,只是崇尚和模仿的对象发生了变化。随着西方教育家幼教理论的输入,中国的幼教事业开始逐步由“日本化”转向“欧美化”。直至到了“五四”前后,中国的幼稚园已大都采用欧美式幼教形式、内容与方法来处理。于是,中国幼教事业抄来抄去,把其弄成“陈旧腐败不堪闻问”的境地,那时的幼稚园教育,“几乎成了外国货的贩卖场,先生做了外国货的贩子,可怜的儿童民事做了外国的主顾。”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rcI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