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迪厄作品《区分》中的反思性批判

2023-06-25 05:36:0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布迪厄作品《区分》中的反思性批判》,欢迎阅读!
迪厄,反思性,批判,区分,作品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布迪厄作品《区分》中的反思性批判

作者:文靓

来源:《文存阅刊》2017年第14

摘要:审美趣味是西方美学史的重要范畴,布迪厄反对认识论美学的致思路径强调美学研究的社会学条件。本文以布迪厄的《区分:批判力的社会批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趣味理论的祛魅解读,探究其社会学美学思想。 关键词:区分;审美趣味;社会学批判

布迪厄在批判康德审美普遍性、无功利性以及艺术天才论的基础上,考察了趣味的社会条件。趣味并不是合法文化中所谓的天赋,而是与教育资本和社会出身密切相关。其还对趣味的分类进行了描述,区分了三种与教育水平和社会阶层大致一致的趣味领域,分别是:合法趣味、中等品味趣味和大众趣味。对于布迪厄来说趣味是一种阶级区分的标志,成为阶级之间进行分类斗争的武器和筹码,也造成阶级内各阶级部分之间的区分。而且从与政治相关的趣味来看更能体现出阶级区分的真相。布迪厄在一定程度上是第一个将趣味的分析从纯粹的审美领域中解放出来的人,其将趣味重新引回到日常生活领域,对审美趣味理论进行了祛魅解读。 布迪厄在著作中对阶级、再生产的集中关注,以及其批判性、对抗性的基调,使他在一定程度上被当作马克思主义者来阅读,而在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者自身倾向于将布迪厄作为涂尔干主义者来对待,涂尔干主义者过度地关注文化的综合功能。布迪厄在学生时期就读过马克思的著作,并对青年马克思着迷,其确实受到了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影响,比如布迪厄借鉴了马克思的主题,尤其是明显地借鉴了正统马克思主义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及《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主题,阶级作为首要的分析单位,对参与社会生活生产与再生产的实践活动的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念,这些马克思主义的主题都在布迪厄的著作中凸显出来。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首要论题是布迪厄努力发展一种适当实践理论的核心,但是布迪厄与马克思关系的真正意义更少地存在于他的特定主题与观点的挪用上,他通过主要来自于韦伯概念工具的帮助,社会生活象征与物质维度的研究,来整合马克思主义体系并使之丰满起来的努力。他没有将象征领域的研究从具体经济研究中分离出来,因此实际上将文化究归类为一种理想主义符号学。布迪厄的独立理论,像马克思预想的巨大理论但是从来不是马克思所建构的巨大理论,他的独立理论假定实际社会生活的系统一致。相对于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其在社会生活的中心安置了分离领域并且在社会科学中心安置了一种伴随的分离,而布迪厄将社会构想为一种相对自主但是结构上类似的场域系统,场域的象征生产和消费的理论理解不需要一种与对经济理论理解需要完全不同的推理模式,而是需要这种思想模式的扩展和普遍化。简而言之,其所需要的是韦伯作品中所例证的普遍或者彻底的唯物主义。普遍的唯物主义也许有一些误导:布迪厄想要强调的与其说是唯物主义倒不如说是可能更好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被称为利益社会的一种普遍化的思想方式,以及不如说是直接面向物质和象征利益最大化经济实践,其中利益社会学是构想所有实践,甚至最明显的无功利实践的思想模式。 关于这种经济的但又不是经济主义的理论特色,以及将它与加里·贝克尔的努力和其他将接近人类行为的经济扩展到传统经济领域范围之外的人区别开来的东西,是它的特定社会度:它对基于阶级的名义上相同商品和活动的意义以及使用变化的关注,对利益、投资和利润社会构成多样模式的关注,尤其是对需要挪用和积累物质和象征商品的基于阶级、系统不平等的工具分配的关注。这种最初的基于阶级的不平等引起了其他的方面:它尤其导致在各种活动场域中在学校中、在工作市场中、在婚姻市场中、在人们日常的消费实践中物质或者象征利益实现机会的基于阶级的不平等,以及物质或者象征资本形式的权力积累机会的基于阶级的不平等。

虽然布迪厄在《区分》中并没有太多地提到韦伯,但是整个文本可以被看作是与韦伯的一种对话,并且可以被看作是对韦伯身份被霸占的洞察力的一种延伸注释。布迪厄在《区分》英文版序言中指出,本书所提出的经济世界和社会条件以及生活方式世界之间的关系模式,是基于重新思考马克思·韦伯的阶级和立场之间对立的一种努力。布迪厄从韦伯那里获得了大量的提示,其揭示了阶级和身份不可避免地联系着社会生活的维度。布迪厄从韦伯那里挪用了象征商品与象征实践社会功能的一种理论上的概念资源,挪用了韦伯的特定生活方式概念以及定义身份群体的荣誉或者非荣誉属性概念,他发展了生活方式相关的系统化理论,以及它们随之而产生的对存在的物质条件的区分标志理论,这种存在的物质条件的区分标志理论在韦伯那里是身份等级关系造成的阶级等级关系。

布迪厄竭力地抨击所有将商品趣味呈现为自然T赋的描述,其认为文化偏好固定于由盛行在家庭、教育系统和各种成人生活环境所产生的感知、判断和行动系统中,这些根深蒂固的习性构成了策划我们文化实践的可见指挥,促进个体在由共享的环境所构成的集体痕迹上的变化,习性不是固定的习惯,它会随着个体在社会空间中获得的资本类型和数量的移动而变化。布迪厄如此将社会学的条件引入传统美学意义上的趣味判断,从而第一个真正把趣味从美学束缚中解放出来撕破了蒙在趣味之上的长达两千年的面纱

布迪厄的趣味理论具有很强的反思性,这种反思性不仅体现在其对康德审美判断思想的批判,更重要的是其以对康德的反叛为切入点,深究了趣味的历史性和社会性。其认为康德对趣味判断的分析,只不过是其将自己所属的那个阶级的习性普遍化了的结果。包括传统美学史上对趣味的研究,把趣味神秘化了,因此布迪厄对趣味进行了祛魅研究,揭示出传统趣味理论符号暴力,阶级霸权的掩盖。趣味实际上是阶级之间区分的标志,他成为统治阶级通过将自己阶级的趣味确定为高雅趣味,除此之外不能想象到还有其他合法的趣味形式,从而标志自身与其他阶级的距离,最终形成一种类似于区分感的东西,在教育系统的配合和社会认识的共谋之下,再加上被被统治阶级的误识,使得阶级之间的区分得以形成。统治阶级的成员占有大量的经济文化资本,决定了他们在社会空间中的位置,这种位置又形成了他们特有的感知、鉴赏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经验社会世界的方式,也即阶级习性,阶级习性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阶级意识的遗传就像布迪厄所说的,社会阶级不只是通过人们在生产中的位置来界定,还通常地通过其阶级习性来界定,这种阶级习性更大程度上与社会出身相联系。虽然后天的学习,也即教育可以影响趣味的发展,但是阶级习性的影响更为根深蒂固,因此小资产阶级把统治阶级的合法趣味误识为一种知识,渴望通过教育投资来亲善和追求统治阶级的高雅趣味,但这最终将是一种徒劳,他们永远不会真正的拥有统治阶级那种悠闲自在,从容不迫的美学性情。至于工人阶级,由于陷入了必然性的深渊中,他们更是无缘问津统治阶级的那种纯粹趣味。

就布迪厄的《区分》来说,不论其存在的一些问题,其基于法国当代社会现实背景而对趣味的探究,还是值得我们揣摩和借鉴的。我们可以通过布迪厄的研究,去分析很多的问题,尤其是用它来探究中国语境中的很多问题,包括中国当代社会的趣味问题,但是我们需要清楚的是,布迪厄的分析毕竟是基于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同中国语境中的很多现实状况还是有差异的,但是也正是这种差异才更具分析的魅力和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寇国庆,倪相群.20世纪文学趣味与文化的转向[J].晋中学院学报.20112. [2]曹成竹.布尔迪厄习性理论的审美人类学维度[J].柳州师专学报.20101.

[3]曹成竹.从习性到审美习俗:一个布尔迪厄概念的中国化[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92.

[4]唐华英.布迪厄习性概念浅析[J].法制与社会.20112.

[5]托尼.本尼特.文化历史与习性[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92. [6]张良丛.文化记忆、习性与审美[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92. [7]王杰,徐方赋.美学·社会·政治托尼·本尼特访谈录[J].文艺研究.20113. [8]曲艳华.近年国内研究布迪厄社会理论文献综述[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12. [9]曲艳华.国内研究布迪厄语言学、人类学思想文献综述[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25. [10]托尼·本尼特,付德根.分裂的惯习(Habitus Clive):皮埃尔·布迪厄著作中的美学与政[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92. 作者简介: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rb9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