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学校管理干部研修课程设计与操作——以广州市越秀区中层管理干部》,欢迎阅读!

学校管理干部研修课程设计与操作——以广州市越秀区中层管理干部能力建设研修课程为例
学校管理干部培训的关键在于培训课程的设计和实施。本文以广州市越秀区中层管理干部能力建设项目的实践为例,根据课程开发理念,构建课程建设的基本框架和操作模式,以促进培训质量的提高。
作者:蔡虹
来源:《师资建设·理论与政策版》 2013年第4期
文/广州市越秀区教师进修学校 蔡 虹
学校管理干部作为学校的中坚力量,其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发展,但是其成长往往缺乏专业培训,培训内容侧重于理论,培训形式以讲座为主,实际操作不足,未形成较完善的培训体系。针对这种情况,越秀区从2008年开始深度挖掘中层管理干部研修资源,整合专家、名师培训团队的人力资源,开发课程学习资源,设计了一套学校中层管理干部能力建设研修课程,并在实践中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一、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
1.培训理念支撑课程理念。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培训指“培养与训练”,即用资源和理论进行教育的手段和方法。资源呈现的基本表现形式就是课程,教育部颁发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就提出“实践取向”的课程特性。学校中层管理干部是反思性实践者,培训中的理论与实践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在培训中,应该关注现实问题,坚持实践取向的培训理念,并充分发挥实践在干部专业发展中的根本作用。中层管理干部往往是学校教师队伍中的优秀者,学科专业知识扎实,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但是仅有的学科经验和管理实践经验还不够,还要有“对管理工作能认识、辨析、判断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实践经验的升华和内化,也就是形成实践智慧。在学校中层管理干部研修课程开发中应体现“实践取向”的特性,帮助管理干部探索学校教育管理实践的策略,以提升实践智慧和管理能力。
2.培训标准基于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标准是培训实施的导向,教师专业发展分为教师专业理念、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作为中层管理干部参加的培训主要是学科培训,教学管理培训较少,其管理主要是摸着石头过河,缺乏中层管理的专业知识,管理上带有学校自身的个性特点,因而其培训内容应该是补充管理角色所需要的专业才能、专业学理和专业见识。中层管理干部所承担的岗位各有不同,在培训中除管理通识培训外,还需包括教学管理、德育管理、总务管理等培训。
3.成人学习规律影响课程质量。中层管理干部是成年人,根据诺尔斯成人学习理论:学习需求和社会角色变化紧密相关;学习动机来自内部;具备自学能力;经验是成人学习的重要资源[1]。单纯的讲授式并不能满足成人学习的特点,“学习者为本”、“多元参与”的研修特性应成为培训的主流,培训的途径可以采取“问题筛选——理论学习——实践反思——交流分享”的方式,以保障培训质量。
二、课程资源的主要框架
1.确立培训目标。课程资源构建框架的依据是培训目标。通过专题讲座、沙龙讨论等形式使中层管理干部明确工作职责和具体要求,从而提高专业素养,体现课程的专业性。通过沙龙研讨、辩论赛、经验分享等形式紧密结合学校工作实际,解决中层管理干部关心的实际问题,帮助其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以体现课程的实用性。形成一批质量较高的培训成果,包括学员的跟岗学习报告、学校管理故事、校本研修案例等,体现课程的操作性和资源的生成性。
2.设置课程模块。按照培训目标能够清晰地组建课程模块,体现中层管理干部专业成长,反映课程的系统和精炼,可设置通识课程模块,如学校中层管理角色和职责、管理艺术和技巧等,约占课时的30%;实践课程模块,如案例分析、实地考察、问题解决等约占40%;分岗培训模块,包括教学(教务)主任、德育(政务)主任、总务(后勤)主任等岗位管理理论和实践,约占30%。
3.关注实践性课程。实践性课程是通过体验、反思和分析等形式,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获得“怎么做”的课程。实践性课程是一种情境课程,是为个体实践性知识建构创建的互动环境。中层管理干部研修课程选择大量的学校
管理案例,嵌入跨区跟岗研修和学校管理沙龙研讨等具体情景,扩大学员在参与研修活动中经验展示与交流机会,将课程内容设计和课程实施设计融合,以强化学员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三、课程实施的操作模式
1.以问题筛选为核心,确立培训主题。培训前对校长、中层管理干部开展培训需求调研,全面收集中层管理干部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疑惑,并对问题进行筛选和分类,形成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如针对中层管理干部角色定位不清,难以处理与上级和教师的关系问题,确定了“中层管理干部角色定位和责任体现”的培训主题;针对管理工作繁琐、任务繁多的问题,开设“从三国演义看管理艺术”的主题培训。在典型案例分析和具体问题研究的基础上开发的专题,有助于学习者解决管理中的问题,从而实现从培训到工作的迁移。
2.以理论学习为先导,结合理论与实践。丰富的实践需要前沿理论去诠释,最终升华为理论。理论学习的形式包括专题讲座、经验介绍、自学研究、网络研修等,理论学习的内容是从实践问题出发选择的最前沿理论。学习者通过理论阐述和案例分析相结合,集中授课和自学研修相促进的学习,实现用理论眼光审视实践问题,诊断实践问题,从而实现理论指导实践的目的,使理论学习成为实践的先导。
3.以实践反思为基础,深化研修感悟。实践活动一般采用情境活动、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案例分析、专题考察、活动设计、点评纠正、学校互访等方式,改变向学员单向传递的授课方式,使学员在实践活动中与教师、同伴互动,并获得自己的经验。实践体验的目的不止是提高学员兴趣,更重要的是促成学员的转变和成长。每次活动后要求学员做反思记录:当天课程中哪些问题最能引起自己关注;哪些方法可以回学校尝试等。通过反思活动,让学员重构自己的认识,深化研修感悟。
4.以交流分享为抓手,提升实践智慧。交流分享一般采用小组讨论、经验交流、论文撰写等形式。交流分享过程要求全员参与、观点碰撞。在交流分享过程中,既要有学员之间的交流分享,也要有学员与专家、与名校长之间的对话沟通。
四、结论
学校管理干部研修课程要抓住“学习者为本”、“多元参与”、“实践取向”的课程理念,由专家、培训者、名校长组成培训团队,采用“问题筛选——理论学习——实践反思——交流分享”的研修方式进行课程建设。在整理、分析学员提交问题材料的基础上,筛选培训方式及其相关材料,确定研修主题。研修过程中,减少专题讲座的次数,增加案例研讨、沙龙讨论等交流活动,通过基于问题的现场学习、基于群体的合作学习,帮助学员学以致用,以学促变。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rTV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