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干部研修课程设计与操作——以广州市越秀区中层管理干部

2023-01-01 03:32: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学校管理干部研修课程设计与操作——以广州市越秀区中层管理干部》,欢迎阅读!
越秀区,干部,广州市,学校管理,研修


学校管理干部研修课程设计与操作——以广州市越秀区中层管理干部能力建设研修课程为例



学校管理干部培训的关键在于培训课程设计和实施。本文以广州市越秀区中层管理干部能力建设项目的实践为例,根据课程开发理念,构建课程建设的基本框架和操作模式,以促进培训质量的提高。

作者:蔡虹

来源:《师资建设·理论与政策版》 2013年第4

/广州市越秀区教师进修学校



学校管理干部作为学校的中坚力量,其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发展,但是其成长往往缺乏专业培训,培训内容侧重于理论,培训形式以讲座为主,实际操作不足,未形成较完善的培训体系。针对这种情况,越秀区从2008年开始深度挖掘中层管理干部研修资源,整合专家、名师培训团队的人力资源,开发课程学习资源,设计了一套学校中层管理干部能力建设研修课程,并在实践中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一、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

1.培训理念支撑课程理念。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培训指培养与训练,即用资源和理论进行教育的手段和方法。资源呈现的基本表现形式就是课程教育部颁发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就提出实践取向课程特性。学校中层管理干部是反思性实践者,培训中的理论与实践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在培训中,应该关注现实问题,坚持实践取向的培训理念,并充分发挥实践在干部专业发展中的根本作用。中层管理干部往往是学校教师队伍中的优秀者,学科专业知识扎实,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但是仅有的学科经验管理实践经验还不够,还要有管理工作能认识、辨析、判断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实践经验的升华和内化,也就是形成实践智慧。在学校中层管理干部研修课程开发中应体现实践取向的特性,帮助管理干部探索学校教育管理实践的策略,以提升实践智慧和管理能力。



2.培训标准基于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标准是培训实施的导向,教师专业发展分为教师专业理念、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作为中层管理干部参加的培训主要是学科培训,教学管理培训较少,其管理主要是摸着石头过河,缺乏中管理的专业知识,管理上带有学校自身的个性特点,因而其培训内容应该是补充管理角色所需要的专业才能、专业学理和专业见识。中层管理干部所承担的岗位各有不同,在培训中除管理通识培训外,还需包括教学管理、德育管理总务管理等培训。



3.成人学习规律影响课程质量。中层管理干部是成年人,根据诺尔斯成人学习理论学习需求和社会角色变化紧密相关;学习动机来自内部;具备自学能力;经验是成人学习的重要资源[1]。单纯的讲授式并不能满足成人学习的特点,学习者为本多元参与的研修特性应成为培训的主流,培训的途径可以采取问题筛选——理论学习——实践反——交流分享的方式,以保障培训质量。



二、课程资源的主要框架

1.确立培训目标。课程资源构建框架的依据是培训目标。通过专题讲座、沙龙讨论等形式使中层管理干部明确工作职责和具体要求,从而提高专业素养,体现课程的专业性。通过沙龙研讨、辩论赛、经验分享等形式紧密结合学校工作实际,解决中层管理干部关心的实际问题,帮助其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以体现课程的实用性。形成一批质量较高的培训成果,包括学员的跟岗学习报告、学校管理故事、校本研修案例等,体现课程的操作性和资源的生成性。



2.设置课程模块。按照培训目标能够清晰地组建课程模块,体现中层管理干部专业成长,反映课程的系统和精炼,可设置通识课程模块,如学校中层管理角色和职责、管理艺术技巧等,约占课时的30%;实践课程模块,如案例分析、实地考察、问题解决等约占40%;分岗培训模块,包括教学(教务)主任、德育(政务)主任、总务(后勤)主任等岗位管理理论和实践,约占30%



3.关注实践性课程。实践性课程是通过体验、反思和分析等形式,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获得怎么做的课程。实践性课程是一种情境课程,是为个体实践性知识建构创建的互动环境。中层管理干部研修课程选择大量的学校


管理案例,嵌入跨区跟岗研修和学校管理沙龙研讨等具体情景,扩大学员在参与研修活动中经验展示与交流机会,将课程内容设计课程实施设计融合,以强化学员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三、课程实施的操作模式

1.以问题筛选为核心,确立培训主题。培训前对校长、中层管理干部开展培训需求调研,全面收集中层管理干部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疑惑,并对问题进行筛选和分类,形成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如针对中层管理干部角色定位不清,难以处理与上级和教师的关系问题,确定了中层管理干部角色定位和责任体现的培训主题;针对管理工作琐、任务繁多的问题,开设从三国演义看管理艺术的主题培训。在典型案例分析和具体问题研究的基础上开发的专题,有助于学习者解决管理中的问题,从而实现从培训到工作的迁移。



2.理论学习为先导,结合理论与实践。丰富的实践需要前沿理论去诠释,最终升华为理论理论学习的形式包括专题讲座、经验介绍、自学研究网络研修等,理论学习的内容是从实践问题出发选择的最前沿理论学习者通过理论阐述和案例分析相结合,集中授课和自学研修相促进的学习,实现用理论眼光审视实践问题,诊断实践问题,从而实现理论指导实践的目的,使理论学习成为实践的先导。



3.以实践反思为基础,深化研修感悟。实践活动一般采用情境活动、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案例分析、专题考察、活动设计、点评纠正、学校互访等方式,改变向学员单向传递的授课方式,使学员在实践活动中与教师、同伴互动,并获得自己的经验。实践体验的目的不止是提高学员兴趣,更重要的是促成学员的转变和成长。每次活动后要求学员反思记录:当天课程中哪些问题最能引起自己关注;哪些方法可以回学校尝试等。通过反思活动,让学员重构自己的认识,深化研修感悟。



4.以交流分享为抓手,提升实践智慧。交流分享一般采用小组讨论、经验交流、论文撰写等形式。交流分享过程要求全员参与、观点碰撞。在交流分享过程中,既要有学员之间的交流分享,也要有学员与专家、与名校长之间的对话沟通。



四、结论

学校管理干部研修课程要抓住学习者为本多元参与实践取向课程理念,由专家、培训者、名校长组成培训团队,采用问题筛选——理论学习——实践反思——交流分享的研修方式进行课程建设。在整理、分析学员提交问题材料的基础上,筛选培训方式及其相关材料,确定研修主题。研修过程中,减少专题讲座的次数,增加案例研讨、沙龙讨论等交流活动,通过基于问题的现场学习、基于群体的合作学习,帮助学员学以致用,以学促变。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rTVG.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