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如何引导性格内向的孩子》,欢迎阅读!
如何引导性格内向的孩子
怕生,总是独来独往,和同学不合群,那我们要如何引导性格内向的幼儿呢? 案例一
一天,丁丁在家里很开心的玩耍,妈妈说:“丁丁,我们出去外面玩。”丁丁很开心的跟妈妈出门了,一路上丁丁跟妈妈说说笑笑,声音也很响亮,跟妈妈说说今天发生的事情,或者电视里看见好玩的事。正在这时候,路上遇到了小外婆,小外婆跟丁丁打招呼,妈妈也要丁丁跟小外婆打招呼,但丁丁马上闭上了嘴,躲在了妈妈的背后,不管妈妈怎么说,也不肯开口叫人,说的烦了,丁丁就眼泪汪汪的看着妈妈,没办法妈妈只能抱歉的对小外婆笑笑。等小外婆离开后,妈妈问丁丁,你为什么不叫人啊,是认识的啊,丁丁一直不吭声。 案例分析
妈妈很生气的批评了丁丁,要求丁丁下次看到熟人要有礼貌,丁丁一直不响。但等下次再遇到的时候,丁丁还是一样的反应。妈妈很烦恼,又不能撬开他的嘴。后来妈妈在一本书上看到,家长要求孩子有礼貌,见到父母的同事要叫叔叔阿姨。但孩子有时就不开口,家长觉得这丢了大人的面子,便训斥孩子没有礼貌。后来才知道,孩子不肯叫是因为有时他不能从外表上判断应该叫伯伯还是叔叔。而且孩子还小,他觉得路上遇到的人我都不熟,妈妈为什么一定要我叫人。而且妈妈也过于严厉,使孩子内心受到压抑,感到紧张,下次更不会跟人打招呼。
因此,妈妈先自己反思一下,是不是对丁丁太严厉了,也太强迫性了。以孩子的角度重新考虑,耐心对待孩子,降低要求。妈妈遇到熟人时,也叫丁丁打招呼,但丁丁不愿意的时候,妈妈也不批评丁丁。妈妈会跟丁丁说,如果路上有别的人跟丁丁打招呼,丁丁是不是很开心啊,那丁丁跟人打招呼的时候,你看叔叔阿姨,外公外婆都很开心,还会表扬丁丁有礼貌,越来越乖,丁丁想想觉的是这样的,慢慢的丁丁会很开心的跟人打招呼了。 案例二
丁丁上幼儿园了,他的性格十分内向,每天吃饭、睡觉都是安安静静的。上课不喜欢举手回答,户外活动也只会一个人在一边玩耍。刚上小班时,老师带小朋友出去活动的时候,会准备一跟绳子,然后叫每个小朋友排好队,小手拉在绳子上,一起出去。但丁丁不管老师怎么说,他都垂着双手不去拉绳子。老师上课的时候做游戏,他也不参加,不管做什么事情都独来独往。妈妈跟老师都很苦恼。 案例分析
丁丁是个内向的孩子,他喜欢在熟悉的环境里面生活,当换一个环境,他就觉得很害怕,很孤单。老师和家长都想了对策来解决。
(一)老师给予了耐心和爱心,老师会跟丁丁说老师爱你,丁丁很开心的回来跟妈妈说,老师说她爱我,他觉得老师像妈妈一样的爱他,重视他,非常开心。这样老师跟他谈话的时候,他会回答。在上课的时候,老师会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时,请他来回答。回答的不管正确不正确。老师依照会说些鼓励的话给他听,带动全班小朋友一起鼓励他,让他变会自信。当老师给丁丁第一次做值日生的时,丁丁回家很开心的跟每个人说:老师给我做值日生了。 (二)同伴的给予的帮助,老师排座位的时候,把几个开朗、会帮助小朋友的孩子跟丁丁坐在了一桌,同学每天一起上课,一起吃饭,他们成了好朋友,那上课,做游戏时,老师就叫同学跟丁丁一起组队,一起玩,丁丁每次都玩得很开心。
(三)家长给予的赏识和创造条件,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就是被人赏识的渴望。”无论你、我、他,我们又有谁会拒绝别人的赞扬呢?更何况是那些正在成长中的孩子们,他们更渴望被欣赏,更渴望被赞扬。因为赞扬会激起人的心志,会
开发人的潜能。每天从幼儿园回到家,妈妈会很高兴的表扬丁丁,会问丁丁,今天玩的开心吗?丁丁的表现一天比一天好了。丁丁也会跟妈妈说说幼儿园的情况,会说今天谁谁没来上学了,谁不听话被老师批评了。那妈妈问丁丁有没有被老师批评,丁丁会很自豪的说,我才没有。
爸爸妈妈还多带丁丁跟别的陌生的小朋友玩,带些玩具,一起分享,慢慢的,丁丁会跟陌生的小朋友一起交谈,一起玩了,不会再粘着爸爸妈妈了。
现在丁丁5岁了,通过我们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丁丁的表现有了很明显的进步。老师说现在丁丁可以回答问题,会看图讲述,会帮老师收拾玩具。也会尝试去找小朋友一起玩,变得喜欢上幼儿园,脸上的笑容也增多了。遇到陌生人时丁丁也会跟人打招呼。今年带丁丁去do嘟城玩的时候,陌生的地方也会一个人玩,还做了消防员,胆子变大了,会在消防员老师的帮助下从竹竿上面滑下来,妈妈好开心。
孩子是脆弱的,他需要多方面的关心,给予他肯定。才能在我们的鼓励中他渐渐的成长,最后得到最大的快乐。内向的孩子在熟悉的地方比较放得开,我想这不仅与情绪有关,也与经验有关。经验丰富了,知道怎样去应付各种问题,孩子的主动性和自信心就增强了,交往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所以,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给孩子提供各种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们从中得到锻炼。当然,重在参与,要少苛求结果。其实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这需要家长和老师不断的、积极的、正确的引导,切忌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rG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