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闲话扬州水井》,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闲话扬州水井
作者:祖 远
来源:《科学之友》2010年第07期
我离开故乡扬州已有30多年了。每次回到故乡探亲,我总爱到屋后庭院去看看那一口年代久远的石鼓井,摸摸那井栏上被吊桶绳索磨成的道道痕迹,并坐在井栏上闭目小憩。此举一是勾起我童年时代温馨的回忆,二是慰藉我的思古情怀。
什么是“井”,《说文解字》的解释是“凿地出水曰井”。井在古时候与人们的关系甚为密切,它是人类从狩猎、采集的原始生活步入刀耕火种、耒耜为食的农业社会的标志。“日出而作,日没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古谚就说明了这一点。相传“凿井”之术是“万世文明之祖”伏羲氏所发明的。《周易·下经》共有39篇,其中有一篇即以“井”为篇名,此篇共196个字,以阴阳八卦的方式叙述了井的开凿与使用。其中有一句“井养而不穷也”,句后的注疏是“井养而不穷者,叹美井德,愈汲愈生,给养于人,无有穷已也”。由此可以看出上古之人已经把井“人格化”了,说井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造福苍生、养育万民的美德。
过去,扬州城里水井密布。大街两旁,小巷深处,以及大户人家的庭院,随处都可见到那一口口的水井。这么多的水井,究其主要用途,一来是生活饮用:那时没有自来水,除了少数富贵人家叫工匠挑河水上门外,绝大多数人家都是取用井水,井水冬暖夏凉,又近在咫尺,堪称方便;二来是防火之需:扬州是座古城,房屋鳞次栉比,房屋内堂屋与厢房用“板壁”隔开,盖草房者亦为数不少,家家户户用芦柴、干草烧饭,有些人家烧“铜炉子”(内放炭箕子)焐被窝取暖,因而火灾历来是居民的一大隐患。有了这么多的水井,便可临时救急。
扬州的水井有阴阳之分,在室外露天的叫“阳井”,在室内不见天的则叫“阴井”。一般开老虎灶(即茶水炉)的人家,由于用水量大,家里必须有一口“阴井”。还有开染坊、开酱园者一般也有“阴井”。但比较起来,“阳井”远比“阴井”要多。
过去开井,必须先请“堪舆相地”,“堪舆”即阴阳先生。阴阳先生前来勘察,一要看是否顺应当地的“巽”、“坎”(“巽”、“坎”是八卦中的两卦),是否影响主人家的风水;二要看当地的土质是否松软,水源是否充足。选择好地点后,便要翻开“皇历”,选一个“宜动土”的吉日,请工匠来挖掘。该挖多深,并无一定的标准。扬州城的西北地势较高,挖的井就较深;城的东南地势较低,挖的井就较浅,比如我的老家在扬州北门,井筒特深,系吊桶的麻绳约3.5 m以上。而我的舅舅家在南门,井筒很浅,系吊桶的麻绳只须1.6 m就够了。
初步挖好,土已稀糊,一夜过来已经积水,就可不再挖了。如果发觉水少,还要继续深挖,一定要见到积水,然后才能放下“井底”。“井底”一般是用杉木板或黄铜板制成的,板上凿若干小孔,起过滤、渗透的作用。“井底”安置稳妥后,四壁用砖块由下而上层层垒起,围成上小下大的圆筒形井壁。井壁砌好,上面再搁井栏。井栏是石质的,一般呈周鼓状,亦有呈八角形者。井栏的外表雕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刻文字或龙凤图案。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我家庭院里那口水井的井栏上雕刻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8个隶字。
每一年秋天我爹都要出工钱请瓦匠来“淘井”。“淘井”时,先是连续不断地用吊桶打水,直到露出井底为止。瓦匠在动工之前先喝一碗酒(叫“披穿心皮袄”),暖暖身子,再系绳下去。接着,将扒勺、畚箕、箩筐等工具也系下去。瓦匠在井底将污泥、杂物放进筐里,然后一筐筐吊上来。淘井完毕,瓦匠赶紧到浴室去“孵混塘”(全身泡在热水里)。所谓“淘井孵混塘——先脏后光”的歇后语即指此。
扬州人对井很敬重,把井水说成是水龙王的“口涎”。我记得小时候除夕日很忙,要连续不断地上井拎水,把大小水缸都装得满满的。大年初一日不上井,为的是让水龙王也欢度春节,休假一天。初二日早上,奶奶和我一道到井上。奶奶在井栏边点上斗香,然后双手作揖,念念有词,虔诚祷告——“水龙王!水龙王!我先敬你福寿香。你吐口涎成井水,冬天暖来夏天凉。大嫂靠你煮茶饭,小姑靠你洗衣裳;老爹靠你抽水烟,骨嘟骨嘟呼呼响;相公靠你磨黑墨,写出满纸好文章;井栏四面刻着字,颂你功德大无量;风调雨顺年成好,国泰民安呈吉祥;我家丁财两兴旺,全靠你老帮大忙。”奶奶祷告完毕,我才可以掀起井盖,把吊桶放下去打水。也不光是我一家如此,家家都是这样做的。
扬州的水井不只是多,而且有些井的名称奇特,颇值得顾名思义,琢磨来历。
有的水井是以水井主家的姓氏命名的。这个名称既是水井之名,亦为里巷之名,比如扬州新城弯子街的韦家井。韦家井就是一条长长的深巷的名字,此深巷内有一个姓韦的大户人家,他家后院里有一口大水井,井栏上镌刻着“咸丰三年”的字样。
有的水井是以井栏的质料命名的,如靠近扬州新城东圈门有一口特别有名的“砂锅井”。砂锅井的主人是一家老牌鸡鸭店的店东家。这口井的井栏不是用青石,而是用赭砂石。井栏凿的口小肚大,状若大砂锅,所以称之为“砂锅井”。因为此井此店颇有名气,所以流行了一则顺口溜:“砂锅井,像砂锅。砂锅井水烧砂锅,烧得砂锅冒香气,全鸡全鸭一大锅。”
有的水井是以其特殊用途命名的,如扬州新城的教场的四角,有4口大井,称之为“军用井”。这4口大井构筑得一模一样,井栏都有“虎头柱”,井栏的四周雕刻的都是“旗开得胜,马到成功”8个大字。这要追溯到明朝,明初时常遇春将军镇守扬州,常在教场操练人马。军人操练出汗,需要洗澡更衣。于是,常遇春便令人在教场的东南、东北、西北、西南四角隅开挖了4口大井。这4口大井的“井底”都是用上等黄铜板构筑的,井壁的砖头成色甚佳,所以历经600多年仍然完好无损,至今水质良好。
有的水井是因打水的方式而得名的,如过去扬州新城辕门桥浴堂巷内有一口水井叫“滚龙井”。所谓“滚龙井”者,即在井旁竖起井架,用两根木柱,上端支起一只滚桶。滚桶是用竹片围箍起来的,利用横轴自由滚动。井绳两端各扣一只水桶,将绳子绕在滚桶之上。打水时只需将一只水桶沉下去,另一只水桶就会盛满水自动吊上来。这其实就是物理学的“滑轮”装置的运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有的水井是因多孔而得名的,如扬州旧城小东门附近有一处“四眼井”。此处地面嵌有4口水井,组成一处“田”字形,而井下的水是相互连通的。如果有人在其中某一口井打水,则可以见到其他3口井内的水亦泛起波纹。扬州城内还有不少“双井”,其原理亦复如此。
有的水井是以古代名人府居为名,如扬州府运司衙门(现市府)内有一口“董井”,相传是西汉武帝之大臣董仲舒任江都地方官时,于私人府邸内开凿的一口水井。董仲舒被称为“伊、吕无以加,管、晏弗能及”的“醇儒”,名声永垂后世。扬州这块土地上曾发生过无数次战乱,但董仲舒的府邸却始终受到历代开国之君的保护。正因为如此,“董井”才得以保存到现在。
有的水井因为味道特别好而被称之为“泉”,如扬州北郊蜀岗大明寺内的一口大水井就被称为“天下第五泉”。据唐代张又新《煎茶水记》载述:“扬州大明寺之井为甘泉。泉水能高出杯口成馒头形,不致外溢,用以泡茶品茗,能明目清心。”宋代欧阳修任扬州太守时也称赞过:“此井为水之美者也。”
虽然现在扬州普遍使用自来水了,但水井并没有废弃,仍有其妙用。炎夏溽暑,人们将西瓜沉入井里,取出食用时瓜瓤犹如冰雪;三九严寒,人们则用井水洗涤衣裳,感到温暖如春。许多老虎灶则恢复、发扬传统经营特色,在阴历正月初一至初五日,特用自家阴井的水,把祖传秘制的“作料”放进去,煎熟煮透,称之为“元宝开水”。我于去年春节回到家乡与亲朋故旧相聚,美滋滋地啜饮着这用“元宝开水”泡成的香茗,不由得豪兴大发,摇头晃脑地说道:“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其此之谓乎!”一位老先生立即补充道:“更要不忘故乡的掘井人!”在座诸公闻此言,皆颔首称是。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r9p4.html